(文接B10版)
除上述的名家小品外,李可染的《陽朔一景》有多次出版和著錄,以537.6萬元成交;謝稚柳的《講藝圖》以38.08萬元成交;黃胄、范曾、董壽平等合作的《知音圖》是一件大尺幅作品,以168萬元成交。
「火紅年代」專題九件作品也都悉數成交,其中,王暉的《五個里程碑》拍出80.64萬元的好成績。這件作品有過多次展覽和著錄,也是1967年大陸國慶時在天安門廣場兩側大宣傳牌上張貼王暉創作巨幅油畫中的一幅,具有歷史價值。在當代書畫板塊中,范曾的《莫愁女》以95.2萬元成交。
「康熙朝」古董專場,在預展時備受注意的清初田黃石以168萬元成交,此件田黃石呈栗子黃,重達649克,極為難得。清康熙青花釉裏紅聖主得賢臣頌筆筒以123.2萬元成交,北京故宮博物院、大陸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也有同類器珍藏。
除了藝術文物收藏外,歷屆奧運珍藏拍賣,也吸引愛好運動者的矚目。中國收藏家協會體育紀念品收藏委員會,即將於11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預展拍賣收藏品,29日進行正式拍賣。
歷屆奧運珍藏 也成拍賣品
據悉,這項主題為「無與倫比·中國體育收藏拍賣會」活動,拍品中包括「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1932年參加奧運會時的比賽門票、1936年奧運會使用的藥箱、多屆奧運會的金銀銅牌、北京奧運會中國選手奪金的比賽門票、奧會主席薩馬蘭奇簽名的火種燈、北京奧運會門票、《北京申奧報告》、北京奧運會火炬、北京奧運會火炬手裝備等。
大陸拍賣市場火紅,相對地,部分拍品「現身」的週期也越來越短,顯現投資者的心態越來越浮躁,專家指出,海外市場上的規律值得借鑒。例如,《吉慶圖》是徐悲鴻在1939年春節所作,此作品家藏逾半世紀後,以246.6萬元高價成交。常玉的《荷花與金魚》創作於1950年代中期,此畫曾在1956年巴黎展會亮相過,此後半個多世紀一直銷聲匿跡。
乾隆瓷器 30年後漲500多倍
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高16.5cm),以1.22億港元的價格,創下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以及藝術品在亞洲拍賣的最高價。該雙耳瓶1975年於倫敦佳士得拍出,30年後價格漲了500多倍。
大陸的藝術品市場上,有一個現象非常可怕,就是把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畫上等號,甚至於沒有收藏只剩下投資,更有甚者變成投機,這無疑將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切記要在目前市場比較浮躁的情況下,避免在藝術品市場過度、頻繁地交易。
據了解,在古代,一個收藏家傳承另外一個收藏家的作品,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須蓋上自己的印章,以示負責。
藝術品收藏需要一段沉澱期,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美林證券(MerrilLynch)在投資報告中分析指出,投資藝術品在第一年中不獲利的可能性是37%,而到了第五年沒有獲利的可能性還是達到了17%。由此可見,時間是藝術品投資最好的「朋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