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這兩句詩詞是抗日志士丘逢甲六首離台詩中,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樣一位懷有滿腔鄉土熱情與悲憤的戰士、詩人,有可能在離台時挾帶十萬兩餉銀潛逃嗎?

今年正逢丘逢甲145歲冥誕,大陸的廣州中山大學與台灣逢甲大學聯手,本月28、29日將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一場「紀念丘逢甲145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包括大陸台灣研究院前院長徐伯東、台灣文學家丘秀芷等人與會。身為丘逢甲的姪孫女,丘秀芷將在研討會中,發表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摸象與拼圖──丘逢甲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為先祖平反歷史冤屈,並剖析丘逢甲避難大陸之後的心路歷程。

丘秀芷指出,後人了解丘逢甲的生平,主要根據連橫「台灣通史」等史料,但正如台灣史學專家楊雲萍所言,連橫寫「台灣通史」,有幾大缺失,包括運用的材料有所侷限;對史料的處理不夠嚴謹,部分記載甚至是出於自己的「創作」。丘秀芷強調,當代治學方法日新月異,固然不能用現在的標準去苛責先人,「但站在丘逢甲後人的立場,有必要講一些真相。」

關於丘逢甲與「台灣民主國」的歷史,坊間常見的版本是清廷甲午戰爭失敗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5月23日,唐景崧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同年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出任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5月29日開始和日軍交鋒,6月4日唐景崧棄職逃亡,鎮守北台灣的軍隊潰敗,其後丘逢甲見勢不可為,也跟著逃到廣東嘉應州。而連橫《台灣通史》則寫道:「逢甲亦挾款而去,或言近十萬云。」丘逢甲挾帶十萬兩餉銀逃亡的說法就此流傳後世。

丘秀芷指出,丘逢甲逃亡時,把很多資料物件,寄放在台灣知名的呂氏家族中。但外人並不知情,呂家也沒有交還丘家。近年部分史料現身,包括丘逢甲所寫的詩集《柏莊詩草》手稿,讓學者與丘逢甲後人得以追尋真相。丘秀芷表示,所謂的十萬兩餉銀指的是台灣板橋望族原本承諾要給「台灣民主國」的資助款,但這筆錢根本沒捐出。後來日軍向呂家追問,呂氏家族為了避免麻煩,乾脆指稱丘逢甲攜款潛逃。

事實上,當時丘逢甲與哥哥丘先甲帶著36位義軍,倉皇地從中部海港口出海逃到福建泉州,由於情勢危急,他的妻子、兒女、弟弟等親人都無法隨行而留在台灣,在這種情況下,怎有辦法運走龐大沉重的十萬兩餉銀!

丘逢甲後來在廣東北部、福建西部等地,創辦了「師範傳習所」等學校,繼續栽培革命志士,包括在黃花崗革命中罹難的志士林修明;民國聞人陳炯明、鄒魯等人,都是丘逢甲的學生。丘逢甲的哥哥丘先甲後來返台,繼續抗日志業,但被捕入獄,無功抑鬱而終。根據丘家長輩描述,丘先甲寫得一手秀氣的好字,卻身懷高超武藝,在日軍圍捕時,曾一躍跳過竹圍竹叢。

至於丘逢甲有家歸不得的心境等事蹟,這回在丘秀芷發表的論文中,也有詳盡的描述。丘秀芷沉重寫道:「有部分器小量窄者先有定見,曲從己意,最可恥者為某種私利,奉迎權貴,歪曲史實。另有部份則是稗官野史,隨意增刪。」她為祖先懷抱的不平由此可見一斑。而28日起的研討會中,丘秀芷也將攜帶丘逢甲16幅連屏詩作以及丘逢甲的墨寶,在研討會中一併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