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2008年的金融危機改寫世界經濟版圖,在各國景氣一片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趁勢崛起。《上海證券報》對此發表評論,認為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尋得契機,繼而大幅增加對外投資,積極拓展區域雙邊貨幣協定。此舉大大扭轉中國過去的角色,使其一躍而升成為國際間重要的資本輸出國。
「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發生了重大變化。不過,更大的變化還在後面。中國帶來的更大驚訝將在新興世界展現出來。」這是《紐約時報》日前一篇署名文章《北京的馬歇爾計畫》的最後一段話。
一年前,幾乎沒人能看清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真正注意到一個重大變化正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悄然發生。那時,世界目光所投向並引發熱烈爭論的話題,還集中在美國政府與聯儲如何救助華爾街的問題上,而今天的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每天都在討論的是中國的「馬歇爾計畫」。
不僅西方熱衷於談論中國的角色,就連中國的官方媒體也不時發表文章論述中國為全球經濟復甦所做的貢獻。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作為傳統的對外投資主體自身難保,跨國投資與併購活動因此急遽萎縮。來自中國的資本恰好填補這一資金缺口,為全球經濟企穩復甦注入「血液」。中國正在加快資本輸出的步伐。這不僅是政府手上擁有超過2.5兆美元的儲備,中國政府控制的大型國有公司更是頻頻在海外進行大規模的併購活動。
所有這些關於中國的變化,實際上都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為什麼全球金融危機會是一個轉捩點?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資產在國際間的相對價格。金融危機使西方發達經濟和弱小的開放經濟體頓時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其資產縮水,匯率大跌。而此時中國歷經10多年的積蓄和儲備,更依賴於其持續的經濟增長,頓時發現其國際購買力和投融資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政府還積極出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以提高其整體借貸能力。中國央行9月宣布,將購買最多320億份特別提款權計價的基金組織債券。按照當時的人民幣匯率計,約為500億美元。此外,我們也看到,中國政府在短時間內與多個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提供政策性貸款和特別援助、參與出資設立地區性投資基金等。所有這些,若在一年多前,似乎不可思議。
今年3月以來,特別是在中國的「兩會」上,有不少代表或委員建議中國政府用外匯儲備的少部分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央行某些官員也主張建立投資於發展中世界的超主權財富基金。最近圍繞中國的「馬歇爾計畫」展開的爭論中,部分中國學者認為,該計畫思路看上去過分注重拓展新興市場經濟吸納中國商品的能力,以緩解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另外的學者則希望該計畫納入一個更長遠的發展計畫中去。短期也好,長遠也罷,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必須擴大外援的能力和影響,這是中國經濟未來長期發展的需要。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把時間表大大提前。
(摘錄自《上海證券報》2009-11-19,作者張軍為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原題:「金融危機把中國快速推向『資本輸出方』」)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