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扺達上海,微駝的高大身軀穿著黑色大衣、手持黑傘,獨自走下專機,隨即淹沒在迎接者更多的黑傘中。這幅景氣讓人印象深刻,也是歐巴馬首度中國行的最佳寫照──低調、低調、再低調。
美國兩大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都對歐巴馬此行的成果評價不高,兩個媒體認為歐巴馬的收穫不及他的兩位前任者柯林頓與布希。兩個媒體也都強調中國是美國8000億國債的債主。兩大媒體的報導與評論,也反應出美國這個衰退中霸權的落寞心境。
歐巴馬此行,試圖塑造出一個溫和朋友的形象,避免在北京介意的問題上多做著墨。因此,人權、西藏、台灣問題都輕輕帶過。原本白宮幕僚計畫讓歐巴馬此行會見著名新聞人、剛離職的《財經》雜誌創辦人胡舒立以及數名中國維權人士,後來卻以「時間不夠」為理由取消。這個理由很薄弱──歐巴馬還是有時間去遊長城、逛紫禁城。
歐巴馬風格溫和低調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漢默(Michael A. Hammer)則為歐巴馬的低調態度緩頰:「我們到此坦白地說出我們認為重要的議題。我們用歐巴馬帶著尊重的風格,而非用不必要的冒犯方式去表達。」歐巴馬的溫和低調,相信讓北京領導人覺得舒服,但是對美國而言,溫和低調卻也沒有換取中國方面的合作──從氣候變遷、伊朗核武到人民幣升值,都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人民幣匯率問題,應是讓歐巴馬挫折很深。
做為一位民選總統,歐巴馬最終關切的還是美國外交上的成果,能轉化為國內民眾可以感受到的實質利益,進而反應在選民選票上。因此,歐巴馬在離華之前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時指出,這趟亞洲行一個重要目的,是要提倡「平衡成長」的觀念。他指出,亞洲地區占美國出口的25%左右,如果出口能再成長1個百分點,可在美國創造出25萬個待遇不錯的就業機會。
面對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與東南亞,美國一方面要先穩住與日本在亞太的同盟關係,接著更積極參與東協,同時與中國進行「務實的合作」,尋求與中國「平衡成長」。人民幣升值將增加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對美國的購買力,有利於降低美中龐大的貿易赤字。不過,中國在這個議題完全不願意鬆動,反而指責美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製造另一個金融泡沬。
人民幣低估國際關切
歐巴馬這趟低調的亞洲之旅,收穫有限;而對中國而言,也許舉國上下會對他們敢向美國說「不」感到驕傲,不過中國的表現尚離「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有一大段距離。美中討論的幾項重要議題中,人民幣幣值問題不只美國關心,歐盟、亞洲各國都關切。人民幣低估,對亞洲各新興國家的貿易都形成龐大壓力,這是做為亞洲強權的中國必須正視的;而在伊朗核武問題上,雖然中國有石油利益的考量,但做為「負責任的大國」,也必須對區域穩定做出貢獻。而更重要的氣候變遷問題,過去全世界都指責布希政府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的自私行為,如今美國願意讓步了,中國做為一個能源消耗與廢氣排放的大國,也該勇於負起責任。
歐馬巴的低調換來胡錦濤的強勢回應,這讓歐馬巴受到美國國內的批評,若因此讓美國鷹派抬頭,其實不利於美中合作。即使中國自認已經強大到可以不在乎美國,她也應該瞭解到,當學會向美國說「不」之後,還需學會拿出可以說服世人的提案。做為一個大國,可以拒絕美國的提案,但不能拒絕對地球村的責任。
(作者為專欄作家)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