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多時的大陸學歷採認,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台灣將承認「985工程」41所大學的學歷,同時會溯及既往,時間以民國86年為界。此舉無疑象徵著兩岸文化交流又往前跨進一大步,而兩岸人才競爭勢將進入短兵相接時代,這是全球化下必然的結果。
從李登輝一直到陳水扁政府,基本上是延續「漢賊不兩立」的冷戰思維,不承認大陸高校學歷,但這種鴕鳥政策,其實是很難繼續維持下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還是硬擋,只是所持的理由從意識形態轉進,以實際利益來說服民眾的支持,如工作機會減少等,這也讓綠營的支持者可以找到「鬥嘴鼓」,武裝思想時的工具。
顯然,民進黨用這樣的理由,還頗能說服社會,特別是年青人,因為現實上確實如此。
固然,沒有具備中華民國國籍者,就不能夠服公職;另按就業服務法,陸生就算在台灣取得學位,頂多就是以「外國人」的身分申請就業,要進入台灣職場相對比較困難。是以,承認大陸學歷對台灣的就業市場應該影響不大。
現在的問題是,依目前國家考試相關規定,只要教育部未來認可了大陸41所學校,包括台灣人民取得大陸學歷,或陸配取得台灣公民身分,他們的學歷要是符合教育部的認證,都可參加國家考試。換言之,未來在大陸一流學府取得學位的台生,將會是台灣職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一群。
由於台灣即將對大陸大幅度的開放,陸企會大舉進入台灣,這些企業對於具備台灣經驗或拿有台灣學歷的陸生,自然很願意聘用;台灣本地企業若有大陸生意往來者,也同樣很樂意用這樣的人才。這是就業市場自由化與國際化必然出現的情形,好比外國企業挖角當地優秀人才的道理是一樣的。
另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學術與文化界。由於兩岸同文同種,學術與文化界的交流會比其它國家來的快與方便,以香港為例,大學校園裡聘請不少大陸優秀教師,學校每年還保留一定的名額吸引大陸頂級學生到香港就讀。而以就業市場來說,媒體的編採部門就吸引了大批內地的大學畢業生。
台灣如果想繼續保持主體性,不是矇起眼睛,不去看世界的變化,而是該想盡一切辦法吸收優秀人才,中興以人才為本,早已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卻是台灣最該省思的地方。
這十幾年來因為忙於藍綠政治鬥爭,為政者鮮少去思索如何找到優秀人才的問題,特別是特殊的兩岸關係,台灣理當更積極去吸收大陸一流人才來台灣就讀與就業,想想看,如果真有一天,大陸國台辦主任是台大畢業生,陸委會主委是北大生,兩岸在人才交流上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不僅彼此誤會不容易發生,還有什麼大問題解決不了的。
承認大陸學歷,台灣職場一會受到衝擊,但卻也是台灣吸收一流人才的大好機會,台灣民眾特別是年青人,碰到這樣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時代,沒有不去把握的道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