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近日發表的《農產品武器化與中國策略》一文廣受中國各媒體轉載,《旺報》亦於日前摘錄刊登。儘管此文發佈已一個月餘,但與李昌平過去揭露農村與農民困境的一系列文章相較,此文引起的討論與迴響似乎不及以往。然值得注意的是,此文批判美國糧食外交政策的同時,也建議仿效美國模式,以農產品作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策略結盟的戰略武器。
常有人說,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成就在於它餵飽了廣大的群眾。改革開放後,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對飲食要求的提升,中國的糧食需求量愈加龐大。Lester R. Brown於1995年出版的《誰將餵養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使中國的糧食問題開始浮上檯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與土地的開發,致使耕地不斷流失,「糧食安全」所引發的諸多疑慮與爭議遂在中國爆發。
左右各派爭論糧食安全問題
自由派經濟學者認為,「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沒有必然的關係,限制土地的利用將會提高住宅與工業的土地成本,而中國的糧食缺口透過國際貿易管道即可補足。
反對人士則將糧食視為戰略問題,強調過度倚賴國際市場將會傷害「糧食主權」,動搖國家於農業糧食生產體系的自主性。2007年溫家寶表示將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同年中國國務院亦提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畫綱要》,宣示了中國維護其糧食主權與糧食安全的決心。
有趣的是,中國的糧食政策爭論才剛拍版定案、以「防守策略」為主軸的農糧施政才剛開展之時,李昌平就迫不及待地以美國為範本,提出了「進攻戰術」。二次大戰後美國利用經濟援助手段所推動的糧食外交(food diplomacy)政策,不僅成功地打開了許多國家農場品市場的關卡,同時也讓這些國家對美國農產品產生結構性的糧食依賴狀態。
美國戰略斲傷弱國糧食主權
物美價廉的美國糧食不僅能紓解第三世界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同時更能藉此壓低國內勞工階級的薪資水準,助益工業化過程中必要的資本積累。然美援糧食卻也打擊或改變了受援國的農業生產結構,在經濟學家的鼓吹下,這些國家的農業開始轉向商品化作物生產,糧食問題則交給山姆大叔代勞。台灣、韓國與日本即為最佳例證,三國僅留下視之為文化命脈的稻作,每年還需向美國進口數百萬噸的黃豆、玉米與小麥。三國政府竊笑爭取到美國工業產品市場之時,殊不知已將糧食主權拱手讓人!美國等強權的戰略,現被稱為「糧食戰爭」,引起相當的關注。
如今李昌平也認為中國可以利用廉價農產品與廣大市場的優勢進行策略結盟,將周邊國家糧食需求一併納入考量,「保護」其糧食安全;透過對某些具地方特色農產品市場的適度開放(如台灣蓮霧),「引導這些國家按照中國的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形成對大陸市場的長期依賴」;對將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基地的外國資本,則要嚴加禁止。
以現階段中國的實力而言,李昌平的建議絕非海市蜃樓。中共高層如何看待,不得而知,但周邊國家政府的農政單位卻沒有忽視的理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