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世界關注中國,而中國眼光則投注一地:中東。
中國的持續發展,極端仰賴石油,特別是來自中東的石油。根據「全球安全分析學會」2009年的報告,中國有58%的進口石油來自中東,5年後,數字會進一步飆升到70%。
中東將控全球經濟咽喉
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與料想中的全球經濟復甦,再加上2011年全球人口可望突破70億等因素交錯,可預期的,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只會增不會減。
國際能源總署(IEA)也提出警告,石油是有限資源,預料到2020年,全球可掌握石油蘊藏量將達高峰,隨後石油產量將迅速下跌,屆時,只有一個區域有足夠產能持續向全球供應石油,那就是中東。
中東油國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遙遠而陌生,儘管我們有近2/3的進口石油都來自中東。
這10年來,油價從1999年一桶不到25美元,最高飆升到2008年的147美元,因此,中東油國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人口將近4千萬的海灣六國,更從石油輸出國,一躍成為操控世界經濟的大玩家。
也許多數人聽過杜拜,不少人也以為杜拜是國家,其實它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一個邦,該國首府阿布達比的經濟實力甚至比杜拜強大數倍,並坐擁該國超過95%的油源。所以,杜拜的發展實際上強烈依賴著阿布達比,而阿布達比也正大舉發展其觀光產業、強化民間活力、自由化勞動市場,比起杜拜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海灣六國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沙烏地、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等國也都在進行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礎建設與金融改革,立意是想在石油之外,在21世紀發揮更強大的影響力。
「卡內基中東中心」指出,近10年因為大量「油元」流入海灣六國,使這些國家控制的「國富資金」更趨壯大而多元,使海灣六國「首度成為世界經濟上具強大實力的策略投資者」。
金融風暴重創海灣六國
金融風暴初始的2008年初,當時油價尚未飆上歷史天價。就在這短短一年間,始料未及的風暴,重創海灣六國經濟,程度前所未見。
受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的影響,油價不到半年就嚴重縮水到原先的1/5,更慘的是國際石油需求頓時萎縮,海灣六國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價量齊跌」雙重打擊。
這場風暴連六國中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沙烏地都難以招架。據「國際貨幣組織」(IMF)預估,多年來未見GDP負成長的沙烏地,2009年將面臨GDP負成長達0.9%,此前一年,該國GDP成長率超過5%。
但在這場風暴中真正狠狠摔落的,是剛乘上阿拉丁魔毯、躍上世界舞台的杜拜。
這場1971年來最強烈金融風暴,讓預計於2009年底落成超越「台北101」、全球最高大樓「杜拜塔」的杜拜,面臨劇烈的地產泡沫。其不動產價格從2008年8月起至2009年中已暴跌50%,房租更下跌至少25%,停工或腰斬的建案總金額高達80億美元,導致杜拜整體負債直逼800億美元,也有一說是1,200億美元。
儘管現狀如此,杜拜還有個強而有力、坐擁90年抽不完的石油與超過3,000億美元資產的老大哥:阿布達比。而這位老大哥也很願意幫忙,當杜拜一發行200億美元國債,阿布達比立刻認購其中的100億。
這些年來,杜拜的轉型努力與基礎建設投資也沒白費,所以在金融風暴過後,杜拜仍將是中東航運中心、服務業中心與旅遊聖地。重點是,因為開放的政策,杜拜依舊是全球人才進入海灣國家的首選:世界各國已有202個國家的人造訪過杜拜。
儘管國際貨幣組織預估沙烏地GDP將於2009年縮水,但仍十分看好該國未來發展,該組織報告指出:「與過去幾次經濟衰退相較,沙烏地有更紮實的基礎面對這次的全球危機。因近年來,沙烏地政府不僅鞏固其整體經濟、加強金融行業,更實施結構性改革,來增強其民營機構的成長。」沙烏地「國家商業銀行」就預期,2010年沙烏地的GDP成長將重返3%以上。
海灣國家單一貨幣崛起
海灣國家在風暴中之所以能不被擊垮,主因仍在於:石油。
海灣國家能一一自史上最猛烈的金融風暴脫身看來,未來海灣國家制霸全球的力量將不只有石油一項,還有油元所帶來的、更為強大的利器:經濟力。
海灣六國的國富基金除了將繼續主導全球經濟走向之外,事實上,體質相似的海灣國家,預料還將建立起「海灣國家單一貨幣」(聯合大公國與阿曼除外)。
隨著美國經濟衰退、負債累累,導致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跟著「貶值」之後,各國莫不急於尋找能安全存放其外匯的貨幣。眼前好的選擇有歐元與人民幣等,但海灣國家單一貨幣一旦成型,將是另一充滿吸引力的貨幣:因為豐富充沛的石油,海灣國家將持續是淨出口國,因此也將賺進源源不絕的外匯,貨幣穩定度比許多經濟體都高。
21世紀,挾著石油與經濟力兩大利器,一個與過去迥然不同的中東油國將以全新面貌躍上國際舞台。(本文摘自本書導讀,作者為《世界日報》記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