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回溫、錢潮湧現,央行昨公布我國今年第三季國際收支,累積前三季順差達364.7億美元。根據過去經驗,因第四季是出口旺季,順差將再擴大。推估全年順差「坐4望5」,超過400億美元、上看500億美元,可望刷新歷史紀錄。
金融界人士則認為,我國國際收支連續四季呈大幅順差,顯示出口商外幣籌碼持續擴增,外資匯入也不見縮手,還有企業海外發債資金回流挹注,這波資金狂潮簇湧下,台股匯市後勢看漲。
國際收支,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的帳本」,主要涵蓋貿易面的經常帳,及投資面的經常帳兩項。若國際收支呈逆差,代表資金大舉外流,國家競爭力下滑;反之則是順差,顯示台幣可能因資金匯入而升值,也解讀為國家競爭力上揚。
根據央行統計,今年第三季國際收支為順差117.6億美元,雖較前季下滑,但我國已連續四季順差。只不過,順差成因明顯不同。今年上半年,主要是出口下滑幅度不敵進口,相抵後反映在經常帳上,順差不降反升,兩季均跨越百億美元大關。
但第三季明顯不同,經常帳順差下滑至82.4億美元;金融帳則受惠於熱錢狂襲亞洲,加上MOU、ECFA的想像題材,外資匯入投資金額明顯放大,單季金融帳順差65.1億美元,是四年半來新高。
景氣觸底反彈,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轉趨活絡,第三季淨流出108.7億美元,包括投資海外基金及保險業買國外債證券。
反觀,外資因匯入投資國內股票,及國內企業的海外存託憑證,單季非居民證券投資淨流入69.5億美元,顯示兩岸題材持續發酵,外資卡位不見退燒。
翻開國際收支史,近十年僅2007年為逆差。順差最大則在2003年,當年度順差370.9億美元。
央行自估,全年順差逾400億美元,無太大問題;要拚500億美元,除要看第四季外銷表現,得視外資及國人資金動向。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