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提及「美方歡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受到普遍關注,對美方是否介入兩岸政治談判,更引起諸多解讀。
聯合聲明的外交辭令,並沒有蘊藏實質的政策內涵,反而是對新形勢下,兩岸開啟的溝通對話,表達美方的樂見態度。美方是否施壓,或華府是否將介入兩岸政治對話,固然重要,但北京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布局,最值得關注。
其實,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的第四天,胡錦濤在與布希電話會談時,就已預告兩岸兩會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談判。北京深知台海問題的複雜性,適時知會華府,旨在取得華府的支持。歐巴馬政府在聯合聲明表態歡迎,基本延續了布希政府對兩岸對話的態度。
兩會舉行三次「江陳會談」,都是採行「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商談進程,但國台辦主任王毅四月在南京倡議「逐步破解難題」後,北京對只談經濟議題,完全不碰觸政治的態度,已有不同的認知。王毅前天在西安更明確強調,對於應付不了的難題,「談總比不談好」。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今年五月的國共會談即首度強調:「考慮到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難題。」胡錦濤上周在新加坡會見連戰時,再度重申有關「破解政治難題」的談話,顯見北京對開啟政治談判的先期對話,確有比過去更積極的政策表態。
同時,過去一年半期間,兩岸並非沒有「政治對話」,包括台灣衛生官員得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大會、具有卸任副總統身分的連戰得以兩度出席利馬、新加坡的APEC領袖峰會,基本都是在獲得華府支持、北京理解的特殊情況下,兩岸當局展開對話與互動的結果。
當然,新形勢下的兩岸談判議題,不可能侷限於經貿與民生議題。
大陸軍政學界智囊日前訪台,有意開啟軍事外交議題的先期溝通;而中共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副總參謀長馬曉天,近來密集訪美,更積極運用兩岸商談和平協議的氛圍,意圖迫使華府削減或停止對台軍售。
雖然新形勢下的兩會談判、國共論壇,基本維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互動規律,但如同目前正在台灣訪問的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所言,兩岸關係「前進中有曲折,合作中有鬥爭」。這是目前仍難以扭轉的發展規律,而「美國因素」仍是影響兩岸談判進程的重要外部因素。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