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參與台北詩歌節規畫的詩人羅智成,今年再度擔任策展人,他投入半年時間思考,融入多元創意,連詩歌節的「行道樹」主視覺都出自他的設計。他興奮地說,他對邁入十周年的台北詩歌節深具使命感,矢志「炒熱」場子:「現代詩在台灣並不如想像的冷門或小眾,詩一向是主導台灣文學藝術的標竿,也是所有文類中,和當代前衛藝術關係最緊密的,不論舞蹈、戲劇、或多媒體界的藝術家都喜歡跨界玩詩,因此開拓了詩歌的展演形式。」

他認為,台灣不像歐美國家以中老階層為參與詩文化的主力,台灣的愛詩族群以青壯世代為主,他們熱情、浪漫,更具有可塑性,尤其近年網路書寫盛行,更加深他們對風格化語言的追求和突破,為台灣詩壇注入豐沛的能量。

走過世界各地詩歌節,羅智成表示,其他地方的詩歌節重視詩人間的交流,參與對象較集中,形式較單純。台北詩歌節則以多元化取勝,而今年邁入第四年的花蓮太平洋詩歌節,則結合花蓮特有的文學氣氛和山海地景,風格也不相同。

羅智成說,雖然現在台灣詩集市場小,但民眾其實都透過詩集以外的方式接觸詩,傑出詩人也在社會享有主流文化的象徵地位。

他也肯定台灣絕對能作為兩岸三地華文圈詩的重鎮,「雖然大陸在報導文學、散文、小說方面正迎頭趕上,但詩方面台灣還是領先很多的。」

他表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台灣詩壇歷經了激烈的革命和興盛期,曾經被視為怪誕、異端的許多前輩詩人,啟蒙了各世代的讀者和創作者,也為台灣累積豐盛的詩資產。

對比兩岸詩發展,羅智成認為目前大陸詩壇就像六○年代的台灣,詩人們把現代詩當作一種前衛、叛逆和文學精神的象徵,充滿哲學和意識型態的宣示,以及與社會疏離、決裂之感。

相對地,現代詩在台灣「已經不足以驚嚇中產階級」,詩的創作基礎穩固,年輕人寫詩不是為了什麼離經叛道,而是把它當成日常的元素、風格化的語言,並貼近生活。

羅智成認為,台灣新世代詩人不論對語法、形式、技巧的熟練程度,都超越過去世代,但新世代詩人所遭遇的問題可能是缺乏目標,意即「我們要拿詩來作什麼?」但反過來說,新世代不必然把文學當作一種對抗社會的武器,這個問題,也未嘗不是具使命感的四、五年級世代所不曾想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