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陸引頸期盼美國總統「奧」巴馬來訪,走下空軍一號的卻是「歐」巴馬。這個笑話源自於美國駐中使館出了一款美國總統首次訪中的紀念海報,海報底部寫著:「美國總統『歐』巴馬」,而非大陸翻譯的「奧」巴馬。不過,大陸的「奧」巴馬,快被台灣的「歐」巴馬取代了。
兩岸三地的譯名一向是「各自表述」,美國總統的譯名,到底該採用台灣「歐」巴馬版本,還是大陸的「奧」巴馬?美國駐中使館新聞發言人史雯珊(Susan Stevenson)給了明確的答案:歐巴馬的譯音更接近英語發音,「歐巴馬」和「奧巴馬」兩種譯名混著用的情況,美國政府現在正在規範總統中文譯名,今後將統一使用「歐巴馬」。
大陸外交部外語專家、前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過家鼎表示,「奧」巴馬這個翻譯沒有問題,但美國人由發音來考慮也能理解。他強調,「提出討論可以,但按照慣例已經沿用一段時間的譯名不會隨便更改。」
一名大陸官方譯員也說,翻成歐巴馬可能更接近美國的發音,但這聽起來很怪,因為會讓他聯想到「歐巴桑」。奧巴馬因為漢字「奧」有「深邃」的意思,相比之下好聽許多。
其實,這種翻譯上的交鋒可追溯到「白宮」的譯法。兩岸向來稱之為「白宮」的意思是「白色的宮殿」,但歐巴馬政府對此很有意見。他們提醒中方說,美國沒有宮殿,堅持在官方聲明中使用「白屋」,意指「白色的房屋」。
在大陸,外國領導人的姓名翻譯工作是由唯一的譯名單位──新華社譯名室來完成。
新華社譯名室譯員李振潔表示,名字只是個符號,成為公眾都認識且熟悉後就不應該隨便改動。「改動人名的任何一個字,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損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