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雲南地區真正的古都!以「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聞名的大理,是古代「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它存在的歷史,比穿過西域的絲綢之路還要早。
大理在雲南一直占有輝煌顯赫的地位。大理是唐朝時期「南詔國」的國都;也是宋朝時期「大理國」的國都;從西元八世紀到十三世紀,一直是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元朝滅大理國之後,重心才轉移到滇池北岸的昆明。但洱海邊的大理,仍然是滇西第一大城。
蜀‧身毒道 連接中原與印度的古道
漢武帝時著名探險家-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的時候到過大夏(阿富汗南部)。他在大夏見到了四川生產的「蜀布」和「笻竹杖」,打聽之後,得知這些商品是從「身毒」(印度)來到大夏。因此,張騫推斷必定有一條路可以從四川到達身毒。這條路確實存在,它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前身─「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的歷史,比穿過西域的絲綢之路,還要早二百多年。
張騫出使西域前後共十三年,回到漢朝之後,張騫交給朝廷的報告,被紀錄在《史記‧大宛傳》裡,這份紀錄很可能是「蜀‧身毒道」最早的歷史紀錄。這一條由今天的川西平原到四川西昌進入雲南,經過姚安、大理、永昌(今保山)、騰沖、穿過緬甸到達印度的「蜀‧身毒道」,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就已經存在。
不過,「大理」躍上歷史舞臺,卻是在唐朝初年。當時,雲南洱海地區形成了「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大部落,合稱為「六詔」。「蒙舍詔」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次年,將國都由巍山遷到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
阿叱力教 集多種宗教之大成
不久之後,南詔國又將國都遷到「羊苴咩城」(今天的大理古城西南)。後來的三個王朝,以及宋朝時的大理國,都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南詔建國到大理國滅亡,五百多年之間,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洱海地區,自古是「白族」聚居之地;金庸筆下的大理段氏,就是白族的世家大族。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雖然從元代開始使用漢字書寫,但是仍然保有自己的語言-「白語」,並且也有自己的曆法。
由於大理先是位於「蜀‧身毒道」上,後來從思茅到拉薩的「茶馬古道」也經過大理,加上大理算是沿途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因此,白族文化無可避免受到唐文化、吐蕃文化、緬甸文化,甚至印度文化的影響。其中受影響最明顯、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族的宗教信仰「阿叱力教」。
「阿叱力教」可以算是佛教密宗的旁支,由於大理的地理位置,「阿叱力教」的發展過程中融會了來自天竺(印度)、驃國(緬甸)、吐蕃(今天的西藏),與唐朝的宗教文化元素,結合印度密宗、漢密、藏密、小乘佛教、道教,以及當地原始信仰,形成白族化的「滇密」,也稱為「白密」,因為傳教的僧人被稱為「阿叱力」,所以也被稱為「阿叱力教」。
(文轉B3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