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2版)

細腰阿嵯耶 罕見白族觀音像

阿吒力教主要供奉「阿嵯耶觀音」。阿嵯耶觀音在中國佛教中極為罕見,是阿吒力教獨有的觀音形象;阿嵯耶觀音像,外型頎長纖細、寬肩細腰,穿著印度服裝,俗稱「細腰觀音」。一般認為,是印度密宗白族化之後的獨特觀音造像。除了觀音之外,阿叱力教的主要神祇還有「摩訶迦羅」,祂是地位崇高的護法神,在白族中普遍受到供養。此外,阿叱力教僧人可以結婚成家,並且子繼父業,具有印度小乘佛教的特徵。

妙香古國 段素英、段譽避位為僧

阿叱力」、「阿嵯耶」,都是梵文Acaya的音譯,中原地區一般寫成「阿闍梨」。根據相關歷史文獻分析,大約在西元七世紀到八世紀間,印度密宗已經傳入洱海地區,印度僧人很早就沿著「蜀‧身毒道」來到洱海地區活動。

元朝之後,統治者禁止阿吒力教的傳播。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下令禁止密教;清康熙時更明確宣布:「阿吒力教,非釋非道,其術足以動眾,其說足以惑人,此固盛世之亂民,王法所必禁者也。」加上日後禪宗的傳入和流行,使得阿吒力教不再一教獨大。但是阿吒力教,並沒有完全從白族文化中消失,在白族的信仰中,處處都是阿吒力教的痕跡。

大理文化 保留少數民族餘韻

宋朝大理國時期,洱海地區佛教鼎盛。大理國舉國上下,以皈依三寶為榮。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就有段素英、段素隆、段思廉、段壽輝、段正明、段正淳、段正嚴(段譽),七位皇帝避位為僧。其中,有自願的,也有非自願的。根據元代李京《雲南志略》記載:「佛教甚盛,戒律精嚴者,名得道,俗甚重之。有家室者名師僧。教童子,多讀佛書,少知六經者。段氏而上,選官置吏皆出此。」佛教的興盛,也就為大理帶來「妙香古國」的美名。

今天的大理市,位在洱海東南端,離「大理古城」大約有十二公里,過去稱為「下關」。不過,大理主要的旅遊景點還是在洱海、大理古城附近。景點以明洪武十五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為中心,沿蒼山東麓、洱海西岸呈線狀分布。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省級文物包括「蒼山神祠」、「喜洲白族民居」等文物古跡,縱貫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國各個時期。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悠久的古代文化。當地的白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之中,漢化比較深的民族。但是,白族的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還是帶有少數民族的風情,為充滿歷史韻味的古城,增加了迷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