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稱為書腰帶的圖書腰封,據說是舶來品,來自日本。自上個世紀90年代在中國登陸之後,氣勢很不錯。
日本的書腰帶大多錦上添花,用一兩句切中肯綮的話,推介一下,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到了中國,剛開始那會兒還不錯,可是過了2000年後,問題就出來了,讀者往往被出版商忽悠。有時,看看作者的名字不熟悉,看看書腰帶上的文字,挺嚇人的。
近來,談腰封色變,吐沫橫飛,幾位大家出版的書籍也遭遇了「腰封門」。當事人(或代言人)有出來解釋的,也有沉默的。最有意思的是《問學余秋雨》,其腰封上赫然寫著「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生《問學》余秋雨」。
責任編輯說:「余老師從未這樣自比」,只是編輯自己「強烈感覺到,孔夫子和余老師的人生和經歷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雖然他們處於不同的時代,但不論是治學態度、方式,還是被社會的接受方式(飽受攻擊、不被理解、萬夫所指等等),都有太多類似的地方」。
我想說兩點。一是,如果不是于丹俗解《論語》,恐怕知道孔子的要比知道余秋雨的還少;二是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連飯都混不上嘴,而余秋雨是越炒越紅,「什麼都擁有了」。其他的話,就無須多說了。
同樣遭遇「腰封門」,劉震雲是這樣說的:「如果這樣的文字放在作品裡,我肯定不同意,但只放在腰封上,並不影響作品本身的文字。就像吆喝一道菜,再誇張,也不影響這道菜本身」。他說的有道理,問題是讀者買書時,總不至於掏錢之前將書全部閱覽一遍吧--付過錢之後還可以退嗎?
我奉勸讀者或買書者,在魚龍混雜的當下,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我們不能因為牛奶有毒、食品黴變等,就放棄進食,我們還要讀書。讀什麼書?這是你的選擇,沒人能干涉。不就是一條印刷漂亮的書腰帶嗎?信,則買;不信,你可以不屑一顧。說白了,書腰帶就似女人的腰帶--女人為什麼要繫腰帶呢?自然有吸引男人目光,去看她那纖纖細腰的目的。是不是繫腰帶的女人個個都窈窕呢?那就是另回事。
有人把「腰封」說成「妖封」,這就有點聳人聽聞了。哪個能妖下去?識破了出版商的那點小伎倆,脈衝一下心臟,也許你的閱讀心情也就跟著漸漸地成熟起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