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興起「新能源汽車」熱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化巨頭紛紛跨足新能源汽車,許多企業也投入新能源汽車行列。據了解,國務院已經在研究「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預計明年3月將正式發布,相關部門也將推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5項配套措施。

面對目前蜂擁而上的新能源汽車熱,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對新能源產業做一個通盤的把握,目前說新能源整個行業過剩也為時尚早。同時,企業應將發展重心由偏製造轉向基礎研究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降低新能源的利用成本。

今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形勢好轉影響,國際油價從年初每桶40美元上漲至每桶80美元左右。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在今年5月份改革後,國內油價隨著國際油價變化情況進行了多次調整。11月10日零時,發改委再次將國內油價上調,這已經是中國大陸第5次上調油價,而此次油價上調幅度也是今年以來的第2高,調價後,國內成品油價將創下史上最高記錄。

儘管中國大陸的汽車駕駛者對油價的上漲反響不大,但可以預見,若國際油價攀升至80或90美元以上的時候,用車成本將顯著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優勢無疑將再度顯現。

湘財證券浦俊懿表示,2020年中國原油年需求量預計將達到5.6億噸左右,供應缺口巨大。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降低石油消費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措施。此外,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碳減排壓力,開發更高效清潔的汽車,也是低碳經濟的要求。

最近中國相關部門對部分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發出警告,但卻並未澆滅新能源行業的投資熱。除了傳統新能源企業,過去與新能源產業毫無關係的企業如聯想、英代爾等也都紛紛表示投入新能源市場。

對於市場中愈演愈烈的產能過剩的爭議,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則是認為現在出現新能源過剩,而是「新能源的製造業過剩」,例如風電,現在是風機製造業過剩,但是風力發電並不過剩。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市場的狀況,正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對新能源產業做一個通盤的把握,否則將付出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通過調控,要讓更多企業將發展重心由偏製造轉向基礎研究和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便更好的降低新能源利用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