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幾位長期經營文學書的出版社編輯,和見城徹一樣,與作家都維持著深厚的關係。
在九歌出版社度過了27個年頭的總編輯陳素芳,個性溫暖熱誠,獲得許多前輩作家如余光中、張曉風、琦君等人的信任,也是許多女作家如廖輝英、朱少麟、虹影喜歡聊天談寫作的對象。
陳素芳坦率地說她對作家可說是「又愛又煩」,背負著「甜蜜的壓力」;愛的是他們的才氣,但從令人神往的文學世界回到現實,就是深夜也會接到作家來電催問:「妳看完我的稿子沒?」她笑說,與作家「搏感情」的祕訣,就是當他們的「知音」,「他發表的文章你都讀了,他送來的稿子一字一句看,他們就會很開心。」
陳素芳笑說,作家總是最關注自己的作品,但她得同時照顧所有作家,所以難免遇到作家之間「爭風吃醋」:「為什麼我的廣告比較小?我在書店怎麼沒看到我的書?」這時她總會盡力處理、安撫。
談到近年來文壇生態變化,陳素芳又不禁感觸良多。20年前文學輝煌時代,九歌的每一本書幾乎都能再版;但如今出版界競爭多,出版社為了維持經營,每年要出更多書、接觸更多作家,編輯和每位作家的關係就無法如以前深刻。也因為現在有更多商業考量、顧慮市場反應,常無法一一答應作家的條件,所以對她來說最傷心的就是,「作家因為別家條件開高而跳槽。」
但撇開壓力與心煩,陳素芳真心地說:「我常覺得我們很幸福,能夠跟這麼多傑出的人同時代;也很幸運,可以直接接觸他們的藝術心靈,不用到學校上課,就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
資深編輯陳雨航歷經時報、遠流、麥田、一方出版社,是蘇童、王德威等人在台灣出版第一本書的推手,也是許多作家懷有「知遇之恩」的編輯。但他低調地說:「他們不是遇到我,也會遇到別人,好的作品一定有人出版。」
談到和作家「搏感情」,陳雨航認為「自然」最好,「其實編輯和作家很容易變朋友,即使第一次見面,因為已經讀過作品,又有共同認得的人,很容易談在一塊兒。」但著有《策馬入林》等小說的陳雨航不否認,曾是創作者的身分,讓他更容易得到作家信任,還曾有作家興奮地對他說:「跟你談話,像是兩個創作者之間的對話!」
雖然以「自然」為尚,但如何沒事也打打電話、聯絡感情更是技巧。陳雨航透露他就曾經因為一忙起來,疏於聯繫,到最後才發現某作家的新書給了別人,「所以我這方面做得不好。」
同樣獲得許多作家信賴的印刻出版社總編輯初安民則說,「編輯對作家應該是持續的關注和經營,甚至應該介入作家的創作,像是作家的分身,兩者的關係更甚於夫妻!」
但他認為,以台灣的出版市場規模,無法培養出這種「理想」的編輯,一般編輯還需負擔市場、行銷等工作,無法如日本、美國編輯專一化。但多年來,初安民至少培養出和作家的「手足關係」,分享作家的喜怒哀樂,「編輯是一種友情的介入,但必須緣分到、頻道對,有種天生和宿命的感覺。」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