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光劇團新編京劇《金鎖記》,昨日首度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前,北京媒體都以好奇的眼光關注著此劇,稱之「完全台灣製造」、「很張愛玲」。昨日的首演,北京文藝界、戲曲界的反應很好,對劇情安排的緊湊,及舞台燈光效果、演員唱腔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六年即在台灣首演的《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是張愛玲小說首次被以京劇形式演出。國光劇團此次大陸行,先前(十八日)已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演出,昨天是第一次站上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台,預計廿一、廿二日接連演出兩場,之後即轉往福建。
國光劇團研究員張育華坦言,到京劇的出生地北京演出,面對最嚴苛的觀眾,是國光劇團的一大考驗,所幸北京各界反應很好,而選擇代表中國大陸最高表演藝術殿堂的國家大劇院演出,可以看出他們的企圖心。
事實上,此劇在北京未演先轟動,其中除了新編京劇的號召之外,主要還有「張愛玲」和「台灣」兩個賣點。北京《新浪娛樂》說:「這部令無數女性讀者癡迷不已的張愛玲傳奇作品到底有怎麼樣的魔力,讓它從書本走上舞台,相信一定是大家特別想知道的。」
《北京娛樂信報》說,這是一部「完全台灣製造」的新編京劇。事實上,包含北京在內,對京劇做一些現代化的改變,大陸也多有很多人嘗試,但張育華表示,兩岸不同的土壤,在京劇的新編方式上,也呈現出不同的方式,雙方的審美觀即有很大差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