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漂流木一般,隨命運不停地流轉遷徙,清新脫俗的漂流木藝術創作,恰巧回應現代人期待反璞歸真,回歸原初、自然的感動。」參與這次創作展的木雕藝術家吳炫三,有感而發地說。
「二○○九東海岸漂流木國際藝術創作展」系列活動,象徵劇痛後的重生與蛻變,除了藝術創作,另還舉辦「漂流木與生活美學論壇」,多位與會的藝術界與學界人士,侃侃而談他們的漂流木美學觀。
吳炫三雖非原住民,但他自述從小在宜蘭成長,常與原住民孩子玩在一起,深受原住民文化與大自然的感召,日後也發展出以大型木雕為主的創作特色。他認為,漂流木就是遠離家園的山林,在流浪的旅程中,漸漸型塑出古樸的姿態,因此也造就其獨樹一格、自然、內斂的風格韻味,台灣許多漂流木藝術家,同樣展現豐沛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這一系列活動,發揮孫文先生『地盡其利、物盡其用』的哲學,賦予這些流浪的木頭新生命,也激發人們思考保護自然的責任。」
台東生活美學館館長林永發,從東海岸多元族群的背景切入,突顯這裡漂流木藝術家在不同文化根源下,所表現出各自的創作特色。例如阿美族的林益千、拉黑子達利夫、希巨蘇飛,卑南族的哈古、伊命、初光復,排灣族的廖光亮、林信義、魯凱族的安聖惠等,各來自不同的原住民族群,風格自不相同。
而年輕一代的阿水、豆豆又受現代藝術的影響,將漂流木與玻璃、金屬、石頭結合創作,產生另一種風格。漢人藝術家連慶忠則由漢文化出發,雕塑出漢文化的生活美感。「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藝術創作,但只有對母體文化的認同、回歸到個人生命和成長的土地,才能創造出風格獨特的作品。」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