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代美國女權運動興起,誓言找回女性的平等地位與權利。時至今日,現代女性仍在婚姻、戀愛、父權社會的縫隙之中追尋自我。本期《新周刊》以「反動詞彙:剩女」來探討中國日益龐大的不婚女性。

「剩女」是中國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新詞彙,它被用來形容擁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具備自我選擇權的優秀女性,她們是不再選擇棲身家庭的女性,她們有著自己的事業、故事,擁有自己的選擇與生活。

隨著「剩女」數量的成長,也意味中國「剩男」日益增多,儘管「婚姻狀態一樣」,女性卻往往比男性承擔著更多的壓力,這也顯示中國女性寧可決定自己的生活,也不願隨從既有規範而遁入婚姻,更多的時候則是反映這群女性對於現實生活的失望。

兩性專家海蒂接受《新周刊》訪問時指出,現代女性在美好婚姻的定義上猶豫不決,而最終她們大多數只好選擇了一條不失分的單身之路。儘管「剩女」這一名詞充滿反動,當中也存在著各種樣貌。她們有的是「有才型」剩女,有的是「雜食型」剩女,而不管稱謂如何,她們總能在單身生活尋得自我的生存意義。

「剩女」一詞精確的折射出性別議題的反思,而西方作為女權運動的發源地,也在文化價值上呈現出迥異的面向。身為「剩女」,西方價值認為這是一種個人的選擇,而在東方世界卻意味這群女性是被男性所捨棄的一群。「不婚」是否如此嚴重,《新周刊》在〈單身女郎的西學東漸〉一文裡道出東西方對於「剩女」現象的不同詮釋,而剩女也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持續找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