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宣稱劇情是根據馬雅古文明曆書中,所預言的世界末日而編寫,造成全球話題;為搶進大陸市場,片商更打出「中國元素」、「看中國人如何拯救地球」的宣傳,果真飆出好票房,上映第一個周末,3天票房就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僅次於美、法和俄羅斯,居全球第4位;截至18日為止,票房更已破億。
好萊塢災難片《2012》11月13日在大陸首映以來,不僅票房5天破億(人民幣,下同),吸金速度之快,居大陸影史第4名;由於導演羅蘭艾默瑞奇將他對2008年四川汶山大地震的關切融入劇情,讓大陸片商打著「看中國人如何拯救地球」的口號宣傳,引發大陸民眾好奇心與愛國心,票房節節高升,也讓媒體與網路掀起一片「中國元素」討論狂潮。
但最令大陸影迷及網友不滿的,是大陸版本與其它地區播出的版本中,關於「中國元素」的多寡有別,尤其在大陸建造「諾亞方舟」、起飛,卻沒有太多大陸民眾登船,有明顯歧視;但也有大陸藝人與網友認為《2012》帶來的影響很正面,會讓人對自己與大自然的未來有所省思;還有網友很KUSO,在網路PO文推蔫《2012》最佳逃生指南,像是要學會開飛機、瘋狂開車術,住到喜瑪拉雅山上之類,讓人不由得莞爾一笑。
大陸影迷從中尋找中國元素
據中評網、《廣州日報》報導,電影上映前,導演羅蘭艾默瑞奇曾表示關注汶川地震,特別在電影中把人類度過難關的「諾亞方舟」,設定為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起航點也選在大陸四川省卓明,希望藉此強調是中國人的精神拯救了全人類。
因此,「中國人如何拯救地球」成為大陸觀眾看片的重點,不斷尋找片中與大陸有關的鏡頭或情節,例如影片前15分鐘,銀幕上出現一位拿著大聲公的大陸解放軍軍官,面對陸續撤離的民眾,用標準的普通話說:「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大家重建家園」;當約翰‧庫薩克一家人迷失在西藏山區時,是大陸民眾主動返回營救;而當海嘯將至時,美國領袖拒絕讓更多人進入方舟,但大陸領袖卻強調生命之前人人平等,第一個決定打開艙門、讓民眾進入。
「中國元素」讓大陸影迷興奮,有媒體不諱言地表示:「在好萊塢片裡,中國人成為主角,還是很暢快的一件事。」還有不少網友展開搜索,尋找四川省卓明的地點,卻毫無所獲。
強調世界工廠地位 褒?貶?
不過,日前《重慶商報》引述香港導演王晶的說法,表示他在泰國看了《2012》英文版,「中國元素」並沒有像在大陸版那麼多;他舉例說,在英文版影片中,開場的地震和最後的登船,是在大陸境內發生,但是影片最後的「中國領導同意開門」就被剪掉,感歎好萊塢電影為討好大陸市場可謂煞費苦心。
而據《東方早報》報導,片中一位白宮專家看到「諾亞方舟」後說:「46國在2年前選擇把中國作為方舟建造基地沒有錯,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只有中國才可能做到!」讓影迷們覺得「中國人拯救世界」之說言過其實,也完全找不到所謂「向汶川精神致敬」的痕跡。
有網友更表示,這些對白暗藏反諷,定位大陸是「世界工廠」,並不是對大陸的讚譽,而是對大陸民眾只能幹粗重活的諷刺,這些勞工還因為沒有龐大財富,無法登船逃生被海嘯沖走,少數人是得靠「走後門」式的自救或精英們的憐憫才得以逃出升天。
雖然影評、媒體與網友對《2012》中的「中國元素」看法不一,但片商打出的「看中國人如何拯救地球」口號,確實成功引出大陸民眾的愛國情懷,難怪一上映就飆出好成績。而導演艾默瑞奇也已經開始著手拍攝電視劇《2013》,延續《2012》的劇情,呈現災難發生之後所發生的故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