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發起的網友投票顯示,八成人認為幸福與房子有關,其中69.9%的人認為幸福家庭至少該有一套房;10.5%的人表示「不僅該有,至少85平米以上」;只有10%的人認為「房子和幸福無關」。
房子成幸福標誌體現了時代公眾心理。遙憶上世紀80年代,「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何曾不是公眾的幸福標誌?即便房子不再成為公眾揪心的頭等大事後,新的幸福標誌仍會被塑造。
人類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古往今來,先哲先知提出無數的幸福概念,但沒有一種觀念能長久為多數公眾所接受。倒是時代不同,公眾的幸福要素跟著發生變化,這有一定的發展因素,更有被裹脅時的無奈。除了房子,還有教育、醫療問題,這些壓力之下,置身於社會之中,又如何能夠拋卻物欲,空談更高層次的幸福追求呢?
提到公眾的幸福感,很容易讓人將矛頭對準唯GDP時代。GDP之所以如今這般為公眾厭棄,是因這種政績權衡模式不能順應公眾的幸福需求。對經濟發展畸於單向度考量,「逼」著更多人身不由已地隨波逐流:專業不對口但不得不學,工作不如意但不得不幹,幸福早淪為物欲競爭的狂歡。
近年來,小國不丹的幸福理念頗引人關注。不丹經濟並不發達,只與少數幾國有外交關係,人均GDP1700美元,但不丹建立了世人豔羨的幸福價值體系——國內幸福總值(GNH),背棄美式盲目追求物欲的幸福理念,評價內容更顯人文個性,如「一個人在一個月內如果生氣在26次以上就感覺不幸福」。生活中,生氣何時進入過社會主導的幸福價值體系呢?
人類文明的進步,伴隨著物質的高度豐富和支配能力的增強,但發展物質文明至多只是幸福理念構成因素之一,不能將其成為左右公眾自覺選擇和創造幸福的「絆腳石」。換言之,幸福感既不應拘泥於為生存奔波勞碌,更不應受GDP發展以及種種因素裹脅,而應因時、因地、因民、因文化,內容範疇更加寬廣。近年來上漲過快的房價,又何不是堵塞公民自由選擇更多幸福的機會呢?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