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日前在台北出席「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時呼籲,期待有更多民進黨人士參與兩岸交流活動,並參與兩岸議題的研討。其實,民共兩黨曾有過密切溝通、務實交流的互動時期,但當前兩黨的接觸與對話思維,似乎都被意識形態綁架了!

在上世紀九○年代初,民進黨人士陳水扁、呂秀蓮、許信良、謝長廷等,對兩岸交流務實進取,京滬閩粵絡繹於途。同時,中共中央、國台辦、統戰部等也都積極接待,並與民進黨各派系建立溝通聯繫窗口,顯見民共兩黨也有過「擱置爭議,各自表述」的務實歲月。

然而,當前的民共對話,「胡六點」已做出最高裁示:「對那些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中共顯然已設定條件:民進黨要「停止台獨分裂活動」、「改變台獨分裂立場」,中共才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胡錦濤畫定的民共對話「底線」,在兩岸政治環境下,有其操作難度,民進黨既不可能未談先放棄台獨,也不願意在意識形態上示弱,但雙方未能開啟良性的、有效的對話,並不代表民共溝通管道全面停滯,關鍵在於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的溝通難以開展。

國台辦主任王毅日前說,兩岸要破解一些政治難題,「談總是要談的」,民共兩黨如果持續陷入意識形態的僵局,既無助於解決彼此根深蒂固的政治歧見,也無法爭取台灣民眾的理性認同。民共兩黨面對愈來愈受矚目的政治對話,似乎都需要再進一步「自我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