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近來成為大陸各地熱門上馬項目,各省市推出的文創園區更多如繁星,卻也面臨「有頭有尾,缺中、少未來」的困境,單有園區能否將文創商品化、市場化與產業化,大有疑問,畢竟創意需要文化積累醞釀,而商品必須瞭解海內外市場消費需求,難以一蹴可及。

不久前,台灣知名瓷器公司法藍瓷在北京舉行「兩岸文化創意大賽」決賽頒獎,冠軍得主由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的郭喆辰與朱怡儒獲得,亞軍與季軍分別是江西的劉強、景德鎮的索里與羅晟,此賽事有趣在於入圍決賽的十五支隊伍,須準備「營銷方案」,向評審推銷自己產品賣點。

添加「營銷」概念是法藍瓷總裁陳立恆的主意,間接突顯大陸文創產業難以「升級」的困境。本月初在廈門舉行的文創交易博覽會上,曾參與大陸文化部《文化產業振興規畫》課題的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指出,文創須擺脫「池塘模式」,不能魚兒聚集了,然後給個「某某園區」牌子之後就沒了。

廈門烏石浦油畫村正是「池塘模式」的縮影,烏石浦形成聚落後變成文創園區,畫家轉移到海滄,又再掛個產業園區牌子,但對個別油畫家而言,還是不知海外市場需求,園區也未提供畫家轉型資訊,依然畫著一幅廿幾元人民幣的商業畫作。

創意商品強調高附加價值,但大陸文創產業現在是「有頭有尾,缺中、少未來」。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頭),加上政府政策支持設園區(尾),文創產業理所當然大有錢途,問題是文化如何醞釀出創意、再轉化成商品的「中段」,大陸學者與官方卻甚少著墨。「少未來」是不瞭解市場,因為人作嫁代工廿年而頗有感觸的陳立恆指出,大陸一年出口卅億件陶瓷、平均單價二毛五分美元,「我們在幹什麼?」將營銷概念置入創意比賽,目的是希望參賽者瞭解市場,畢竟創意要經歷市場考驗,成功商品化後方能成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