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廈門十路公車站旁小門穿進舊社區,撲面而來一股淡淡油彩氣味,較之海滄新油畫村的冠蓋雲集,烏石浦油畫村斑駁回遷房舍略顯滄桑寂寥,這裡曾是中國商業油畫的發源地、代工出口重鎮,然近年不敵市區房價高漲與金融危機衝擊,畫師們紛紛提筆走出廈門島移往海滄,上演著與高新科技相同的「文創代工」游牧遷徙宿命。

「烏石浦」在中國乃至全球商業油畫市場名聲響亮,然知者稀。約莫一九八○年代末期,韓國兩家畫商進駐廈門成立工廠並在全中國招募畫師,開啟烏石浦的商業油畫紀元,廈門市油畫產業協會祕書長蔣桂英指出,「當年高校美術老師月薪才一、兩百元(人民幣、下同),韓商的月薪高出一倍,全中國的美術教師都跑到廈門、下海了!」

韓商招募的這五、六百名畫師是廈門烏石浦的「種子教官」,現烏石浦約六千多名畫師裡,有三分之一是老師轉畫師,三分之一是職校美術專業畢業生,餘者是跟著親朋友人自學而成,而看似不起眼的小區內,去年油畫產值高達六億元,出口兩千多萬張各式版本的臨摹油畫至歐美地區,堪稱地表畫師密集度最高地區。

烏石浦在兩年前並不冷清,九○年代就入駐廈門的海洋藝術畫師兼老闆張志良回憶指出,當時整個小區擠滿看畫買畫的客商,送畫布顏料、拉畫框的滿滿都是,晚上幾乎燈火通明、通宵達旦趕畫交貨,連地下室小小不到十平方米(三坪)的空間、也有畫師租,「但○七年底後,開始變冷清了」。

廈門畫師的繪畫水平較高,但與台灣資訊業的為人作嫁頗類似,難逃代工的成本宿命。九○年代韓商因成本提高決定撤廠,留下來的畫師因烏石浦回遷房租金便宜,逐步聚集發展成商業油畫聚落,現隨著廈門城市發展拓展至城鄉接合部,周邊造起新大樓、烏石浦油畫村的房租也水漲船高。

較之島外海滄新油畫村同面積僅五、六百元租金,烏石浦高出一倍,○七年起,畫師們跟著外移出走到海滄,「之前一張畫成本十多塊,可以賣四、五十元(B4大小),金融海嘯後賣價又掉了十多塊」,今年卅八歲畫師李遠鵬指出,「這裡成本變高,畫師又都是外地人,我許多同學都轉相對便宜的海滄。」

今年七月中國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加上各地政府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同早年大陸各地蜂擁冒出的「高新技術園區」般,位於海滄的新油畫村不免俗地掛上「文創基地」銅牌子,然商業油畫的代工本質未變,差別僅房租比較便宜。

留在烏石浦想升級轉型者不少,但門檻多多。「早年技術不純熟,客戶就是換色調,冬天改暖色、夏天改冷色,臨摹的照片都一樣」,從國畫專業轉行商業油畫、前幾年自創門戶接單聘請師傅作畫的張志良指出,「我的美術底子好些、技術有提升,雖然是臨摹、但客戶願意給些揮灑空間,再來是專攻動物畫創作,原創性作品一幅可以賣幾千元,但不清楚市場接受度!」

高職繪畫專業畢業的張遠鵬,今年在烏石浦油畫村租了一間十平方米小店面,希望多些散客客源,身旁牆上的風景畫訂單,一張賣廿五元、同一風景畫五張,「廈門有六千名畫師,全中國有那麼多畫家,真正成名賺大錢有幾個」,張遠鵬用畫刀調著顏料說道:「創作需要時間積累、成名還要看運氣,我不懂市場、不懂行銷,就連這張畫出口到哪、我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