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陸按照新的成品油定價規則,5次上調油價3次下調油價,並且在日前公布電價調漲價格。大陸輿論指出,電價之後,水價、天然氣價格等關係公眾利益的資源產品價格已進入調漲期, 2009年將成為大陸能源價格的集中調整年,更有輿論認為這是通貨膨脹的前兆。

據《南方周末》報導,今年8月初,大陸國家發改委刊載《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外界認為大陸正在醞釀價格新政,而接連而來的能源價調漲間接證實這點。大陸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則說,此次能源價格調整只是因應大陸資源價格長期處於低位運行,歷史欠帳太多;目前經濟回暖,是資源價格改革的最佳時機,他也強調暫無通膨壓力。

經濟回暖 漲價好時機

能源價格一片「漲聲」,水價調整範圍正逐漸擴大,各地陸續召開調漲聽證會。油價史無前例地調整了8次之多。電價漲幅超出預期,而天然氣價格也已納入決策層的考慮範圍,隨著西氣東輸二線的竣工,與國際油價連動的中亞進口天然氣輸入大陸,再加上目前缺氣狀況,氣價上漲幾乎勢在必行。

能源研究學者指出,目前國際能源價格較低及中國經濟好轉將會成為能源價格調整的最重要因素。大陸國家信息中心石油專家牛犁則說,大陸調漲政策正「走一步看一步」,因為,能源價格調整過程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而市場機制的不建全也迫使大陸如履薄冰。

缺成本機制 政策待整合

制,在民生與利益集團之間做出平衡。例如水電油氣等壟斷企業集中提出漲價的需求,其出發點是企業虧損。在過去國際能源價格高漲期間,這些企業全部被要求從大局出發,承擔社會責任,即使已經市場化的煤價也曾被政府多次臨時管制。

能源調漲雖在所難免,然而,問題是目前大陸沒有一個清晰的成本機制,沒有一個有效的競爭機制,能源價格調整將會陷入一改革就漲價的怪現象。舉凡目前水電油氣企業,以虧損之名要求調漲,但卻無法清晰地給出成本。電價調漲,但電網企業的輸配電價模糊。油價調漲,但國際油價最低時油價沒降,反而當國際油價上升期間可以不斷上調。

氣價的調整中,天然氣價格由天然氣出廠價加管輸送費構成,而且是在沒有外國氣源情況下制定的,目前出廠價以及管輸費均由國家發改委制定,難以讓公眾信任其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