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當代全球百大收藏家的曹興誠,收藏古董的原則是「真」。不僅力求是真品,同時也是真誠地喜愛。他收藏的瓷器通常具備25年以上的收藏紀錄。至今他都未買過清代或更早期的繪畫,原因就在於科學鑑定困難。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每次在藝術拍賣會上出手,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最近剛從北京參展返台的他,在接受《旺報》採訪時,對中國文物被嚴重仿製的情形感到憂心,直言目前問題的嚴重性不亞於文革的破壞,不僅文物的價值正遭到全面摧毀,也造成年輕收藏者的挫折。

今年5月,曹興誠在香港《Orientations》雜誌發表一篇對圓明園獸首拍賣的評論,被佳士得列為員工必讀,總裁還親自飛到亞洲感謝他仗義執言。最近大陸啟動「尋找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行動,曹興誠在採訪中也表達他獨特的見解。以下是專訪內容:

問:最近你和「清翫雅集」的會員到北京舉辦「海峽兩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展」,你有展出哪些珍品嗎?對於兩岸收藏家的交流,有什麼心得?

答:這次我提供了5件明、清瓷器赴展。其中一件雍正款的粉彩七方盆,器型、畫工與題材都比較特別。(見圖)

大陸目前收藏尚在起步階段,有些人買了東西馬上就賣出來;讓人感覺比較投資導向,真正欣賞、愛惜文物的風氣尚待培養。

「國寶」外流 焉知非福

問:最近大陸圓明園管理處啟動「尋找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動,籌組專家訪問團以1年的時間走訪歐美和日本,追尋流失文物線索。您如何看待這項活動?

答:任何活動有無意義,要看動機為何?預期效果如何?

其實圓明園很多文物,是外國貨;是被當作禮品或貢品送到圓明園的,這些都不是中國文物。譬如圓明園噴水池獸首,肯定是洋人設計的,甚至可能是在義大利鑄造的。如果把這些獸首當成「國寶」,一定要找回來,好像沒這個必要。

很多中國人在外國博物館看到中國文物,都認為應該歸還,我倒不認為如此。對很多中國文物來說,流落海外可說塞翁失馬,反而得以保全。

我相信圓明園的獸首如果沒在1860年被劫走,絕對可能毀於文革。而且,有些中國藝術品,是因為外國人喜愛它們、收藏它們,才得以保存下來。舉例來說,在外國人收藏唐三彩之前,中國人因為這些陶器是陪葬品,覺得不吉利,所以都將之打破丟棄。兩岸故宮舊藏就沒有任何唐三彩。現在有些次級品,都是1949年以後添增的。又如青銅器,文革期間遭到大量熔毀,倘非清末民初國外珍視、收藏,現藏國外的一些重要青銅器,恐皆無法倖存。

外國人對中國文物,除了蓋博物館珍藏、展示,還研究、著書出版,讓世人了解中國文物獨特的美感,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做出很多貢獻。如果這些文物都被收回,而我們又經常把金錢與政治的重要性置於文物之上,我會感到相當不安。

另外,國內文物目前被仿製的問題非常嚴重,以致真假混淆,文物的價值正在遭到全面摧毀;其嚴重性不亞於文革的破壞。像古玉、宋代耀州窯瓷器、歷代石雕佛像等等,因為贗品太多,現在已經無人收藏,價值一落千丈。倒是國外知名早期藏家的藏品如果拍賣,大家都搶破頭,因為真偽疑慮較少。換句話說,中國文物外流以後,反而成了辨別真偽的標準器,是寶貝;留在國內則可能跟贗品無法區分而失去價值。所以追討外流文物之前,似乎應該尊重文物、遏止仿製。否則中國文物留在國外,倒比較能夠維持其清白、尊嚴與價值。

回收文物 低調更能成事

問:今年2月巴黎聖羅蘭收藏品拍賣會中,最受矚目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聽說在拍賣之前,佳士得曾先私下詢問你有沒有興趣購買。結果你拒絕了,為什麼?

答:這些獸首表情冷酷、呆滯,看了讓人不舒服,是現代化以前已趨沒落的西洋風格,完全無法見容於偉大的中國青銅器傳統。如果拿掉它的歷史意義,它們是很平庸、無趣的美術作品。所以我一聽兩件獸首估價超過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6億元,我毫不猶豫就拒絕了。

問:對於後來獸首拍賣,引發中國律師團抗議,大陸商人高價搶標卻又拒付款等紛爭,你如何看待?

答:這些年來,有些人藉著抗議來表達他們的愛國情操,我很敬佩。不過想收回海外文物,用更安靜、更技巧的方法,可能更能成事。最好的策略,是尊重國際拍賣市場的功能,默默行事。如果不事先喧譁,有意捐助的買家會很容易以合理的價錢買下獸首,捐回中國。

問:是什麼樣的機緣或是哪個人激發你對古物的興趣?

答:我的父親在中學教歷史,所以我從小就浸淫在歷史領域之中,而古物又彷彿一把鑰匙,可以帶我們走進歷史,我自然地也就對古物產生興趣。

秉持「真」原則收藏古物

問:你名列當代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可以分享你收藏古董的原則嗎?

答:我收藏秉持的原則是「真」。真有幾種涵義。一、是對所收的東西真的很喜歡;二、是用科學態度,力求確認所收的東西是真品而非贗品;三、是跟真正喜歡文物的人來往、交流。當這三個「真」都能做到時,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現在各種古董贗品充斥,要確保所收皆為真品,需要花大工夫;同時需要許多他人協助。例如,我跟國外知名的專業鑑定機構都有密切來往,經常請他們幫忙做科學分析。另外,經常與學者、專家交換意見也很重要,不能閉門造車,自以為是。(文轉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