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8版)還有,如果不幸收到贗品,要能接受現實,承認錯誤;千萬不要以假當真,希望把損失轉嫁給別人。這是收藏的魔道,要能抗拒;否則一旦墜入,將淪為詐欺犯,人格破產,十分可怕。
以收藏瓷器為例,如何辨別是不是真的?我會先檢視它是不是具備25年以上的收藏紀錄,最好是1985年以前就有人收藏,展覽過了;這樣比較沒有爭議。現在瓷器來路不明的,我都不太敢碰;因為這10年來瓷器仿製科技進步得太厲害了,連專家都常看走眼。
收藏最愛商周青銅器
問:在你收藏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別有趣的軼事嗎?
答:我第一件購得的青銅器,是一隻動物。但我研究之後,對真偽沒把握,因此就將它退回給古董商。後來這件作品被鴻禧美術館買走,並且公開展出;大家公認那是真品;讓我頗為後悔。幸運地是,我跟鴻禧張家是老朋友,硬是賴皮求他們再賣回給我。
還有一次,我第一眼就看上了一尊隋朝的白瓷獅子(見圖),但是有人說那是假貨,所以沒敢收。過了一段時間,我自己做了研究,判斷那是真品,就把它買了回來。之後,耿寶昌先生(中國最權威的古瓷鑑定專家)見到,認為這件瓷獅子不僅是真品,而且很重要。經過這次經驗,我也學到了必須更相信自己的眼力。
問:你最喜歡中國藝術的哪個領域?
答:我非常喜歡商周青銅器,主要是因為造型太美了。有無銘文我倒不怎麼重視,雖然有些銘文的書法真是優美無比。
我的興趣並不僅限於中國藝術,喜好滿多元的,沒有地域或古今之分。比如我喜歡非洲、美洲原始藝術,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物,伊茲尼克(Iznick)陶瓷等,但是我現在的知識還不夠,沒有信心收藏這些古物。我也喜歡許多西方藝術家作品,像印象派畫家以及Max Ernst、Rodin、Archipenko等等,但與中國藝品相比,他們好作品的價格讓人望而興歎。至於當代藝術,我也收藏法國Pierre Matter的銅雕,日本人千住博畫的瀑布,還有美國人Chihuly的玻璃藝術作品等。
問:你認為中國哪個朝代的藝術最具有創造力?
答:在每個朝代,你都可以見到創造力,例如宋代的瓷器、南北朝以及唐代的佛像雕塑。在青銅器方面,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內容深邃,幽雅、力道兼具,可說最為出色。我認為卓越藝術作品的背後,有三項推力:財富、權力以及信仰或喜好。在宋代瓷器、商周青銅器、佛教雕像上,你幾乎都能看到這些推力。
每項收藏都像領養的孩子
問:那一項是你最重要的收藏品?
答:我的每項收藏,都像領養的孩子,每個我都喜歡,很難說哪一個比較重要;價格也不是決定因素。舉例來說,我曾以極為便宜的價格買到一尊漢代木雕立像,我喜歡得不得了。它就像是一個活人從西漢走了出來,站在我的眼前,讓我震撼不已。
問:在瓷器收藏方面,又有哪些珍品?
答:我的瓷器,朋友認為比較重要的,有南宋官窯的龍紋洗,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明宣德的灑藍缽等等。(見圖)
問:國外有哪些中國藝術收藏是你很欣賞的?
答: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舊金山Asian Art Museum的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華盛頓D.C.Freer Gallery of Art中的Freer的青銅器。就瓷器來講,大阪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的Ataka collection、倫敦大英博物館的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都是世界絕品。又景泰藍則以蘇黎世的Uldry collection最有份量。
問:不少人會觀察你在拍賣場上買下誰的作品,然後馬上跟進。所以被你看上的藝術家新秀常常會暴紅是嗎?
答:我買畫,每位藝術家頂多買1、2張。我不是那種買來囤積炒作的人。如果買藝術品像炒股票一樣,那真沒意思。
如果有新秀藝術家暴紅,那是由於他們的功力與運氣,我可不敢居功。
問:你認為新一代的收藏者有時間、專注力以及耐心欣賞古藝術嗎?或者他們的興趣會僅限於現代或當代藝術?
答:我認為讓新進收藏者感到挫折的,是古董鑑定的困難。我知道有人開始收藏之後,買到贗品,上了當,從此就永遠放棄了收藏。當代或現代藝術比較沒有這種問題。我自己至今還沒收藏過清代或更早期的繪畫,原因就是我還沒找到可靠的、科學的鑑定方法。
收藏 要忠於自己的感覺
問:你對初入門的收藏者有什麼建議?
答:收藏藝術品要忠於自己的感覺,要真誠。像被炒得沸騰的中國當代藝術,如果你真的看出門道,看完了心裡喜歡得不得了,當然可以大膽去收藏。但如果你只是覺得會漲價,心裡其實沒什麼喜歡,那就別買。否則跟著別人起鬨,最後可能一無所有,既沒有享受到快樂,也賺不到錢。
問:你認為收藏古董,最讓人覺得有回報的是什麼?
答:收藏帶來最大的回報,是鑑賞力的提高。「鑑」是去判定真偽與價值,這需要大量研究、學習,其中樂趣無窮。「賞」是學習欣賞古董之美,並可以擴及一切藝術之美。有適度的鑑賞能力,去看博物館或別人的收藏,能體會極大的樂趣,這是金錢買不到的,真正的回報。
鑑賞是目的 收藏是手段
問:你如何形容作為收藏家的自己?又希望如何被記憶?
答:與其說是收藏家(collector),我希望自己更像是鑑賞家(connoisseur)。收藏很簡單,只要有錢買東西,都可以自稱為收藏家。但鑑賞則須深入研究、學習,要有興趣,不是光有錢就行。
我認為鑑賞是目的,收藏應該只是手段。遺憾的是,若要作一個鑑賞家,收藏是必要之惡。這可說是人性的弱點:因為如果你不買古董,你就不會認真去學習鑑賞。
我希望後人記得我是一個幫助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懂得鑑定、研究,能確定並增進古物價值的人。
問:若你覺得每個收藏者都是古物的保管人,那麼對於你的藏品,你有何打算?
答:我還沒法決定。
我過去覺得,把這些文物將來捐獻給公家機構,是最高的成就;大眾能夠受益,我的家庭也會覺得光榮。不過我擔心,公家機構不見得真的熱愛文物,有些機構則欠缺完善的保存設施。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文物最後都捐給公共機構,那將來的收藏者可能沒機會從收藏的過程之中學習鑑賞。人沒有鑑賞力,不可能熱愛文物;古物遇不到知音,被冷藏在博物館裡恐怕也很落寞。
我常去參觀博物館,發現許多博物館的陳列有問題。例如,瓷器、青銅器、鎏金佛像基本是不怕光的,可是很多博物館都把燈光弄得陰暗無比,讓人無法欣賞。文物被捐給這樣的博物館,恐怕委屈了這些可敬、可愛的文物;對它們的創作者而言,也是一種悲哀。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