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C3版)
四、五十年前的廈門和金門的上空,天上常常掉餡餅,不過,卻是糖衣炮彈。
那些年,在金廈海域兩邊,時有煙酒、茶葉、豬肉、收音機等神秘禮物或從空中飄落,或隨海浪沖灘。與這些「聖誕禮物」一起降臨的,還有政治傳單。
大陸風箏結隊飛向金門
眼看著從台灣那邊飄來的片片傳單,大陸在晉江成立了邊防辦公室,建立「空飄海流」機構,應對對岸。當時,大陸空飄的工具主要是風箏。許多婦女被組織起來糊風箏,一旦風向和風力合適,數百隻風箏便像大雁一樣成群結隊飛向金門。
為了讓傳單準確散落,有人想出辦法:在捆綁傳單的繩子上紮一蚊香,點燃後放飛風箏。當風箏飛到金門島上空時,蚊香正好燃到盡頭,把繩子燒斷,傳單掉落地面。
「海漂」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門,有酒瓶、玻璃瓶、罐頭盒等,只要能漂於海面的器具,全都派上了用場。
吳世澤表示,台灣來的糖衣炮彈,主要是日用品,如毛巾、肥皂、背心、尼龍絲襪、收音機、假幣,甚至還有手槍,鼓動拾撿者去槍擊幹部。在大陸「三年困難時期」,台灣方面以飄食物為多,有殺好並剖成半隻的豬肉,也有糯米飯等等,以此收買人心。此時,他們的高空氣球承載物的體積和重量非常大,這些有一層樓高的巨型氣球升空以後,近飄至福建沿海,遠至東北、內蒙古、新疆和雲貴等地,有的甚至被誤為是不明飛行物。
青天白日T恤對茅台酒
對台灣來的這些糖衣炮彈,大陸加緊提防,規定撿到的都要上交。同安縣有個農民非常喜歡金門飄來的一件T恤衫,捨不得交出,穿著下田幹活,結果衣服被汗濕了後,即現一面青天白日旗,於是這個倒楣的農民立刻被罰勞動了。
而大陸發射到台灣的糖衣炮彈,往往是土特產品。如貴州茅台、山西老陳醋、金華火腿、西湖龍井茶等等。那時的口號就是要「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台灣同胞」,而這些好東西當時大陸民眾也只能是一種奢望。時光流逝,兩岸空飄、海漂已成歷史。1985年,解放軍奉命停止向台灣、金馬空飄、海漂宣傳品。隨後,台灣當局也停止了對大陸的空飄、海漂作業。
國軍抱輪胎漂回大陸
當年兩岸間的心戰效果,均以廣播攻心最為突出。廈門廣播組探知金門守軍27師師長林初耀是廣東梅縣人,聯絡部即派專人接林母到廈門,將其講話錄音帶送到角嶼。由於有預告,林師長以查哨的名義來到海邊聽廣播。
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還有母親講的家事:「兒啊,你當時說一兩年就回來,怎麼現在還不見人啊?」師長聽了之後就愣了,回去的路上一句話都不講,得了思鄉病,一連兩三天都沒上班。時任總政戰部主任的蔣經國知道此事,說「他的腦子被中共洗了」,即把這個師長調回台灣島。
吳世澤說,「對台廣播的幾年間,特別是在1954年到1960年那段時期,投誠過來的太多了,很多蔣軍晚上站崗時想家,聽到廣播後抱著一個籃球,或者抱兩個水壺,抱一根木頭,一個輪胎從海上漂過來。
共軍駕米格機來台
當然,大陸這邊也有被攻心之後投奔台灣的。1977年7月7日,空軍某獨立偵察團隊長范園焱少校,駕國產米格十九偵察戰鬥機,從晉江沙堤基地起飛至台南基地,獲4000兩黃金之後,成為台灣反心戰的典型角色。
在黃金和大好前程的誘惑下,一批逃台人員將注意力放在廈金之間那一道窄窄的海域。有個人大老遠從四川跑到廈門跳進了廈金海域,游啊游,游到了鼓浪嶼,上來一看,這「金門」的街道果然整齊乾淨呀,一棟棟小別墅特別耐看,於是忍不住激動地大喊:國民黨萬歲,這下倒了大黴,他還沒出廈門呢,結果被馬上逮走了。
昔日前線 今日合作觀光
真是世事難料,當年投誠偷渡的廈金海域,如今是遊船往返其間。
眼看金門的旅遊觀光紅紅火火,該縣縣長李炷烽卻在考慮金門的新定位:金門應變成兩岸合作的和平島。
時任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隨即呼應李炷烽的想法。前年,他實地訪問金門後,提出共同構築金廈一小時生活圈之構想。隨後,還與李炷烽就廈金大橋的建設進行了探討。
2009年6月,陳菲菲與當年隔海喊話的對手──金門廣播員許冰瑩作客央視的《小崔說事》欄目,昔日敵對勢不兩立,如今問候親如姊妹。倒回30年,誰能想到這一幕?(摘自《南方窗》)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