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莫札特經典歌劇《魔笛》的人不少,但本月將在中國國家歌劇院演出的《魔笛》將展現全新風貌。由國家大劇院、挪威國家歌劇院和香港歌劇院聯合製作,來自八國的藝術家共襄盛舉,並融合中國古老文化及埃及元素,一舉驚艷北京。

莫扎特在其生平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中,試圖呈現心中的「烏托邦」理想──「只要吹響魔笛,就可以使人得到愛,使不幸者得到歡樂。」。而這支跨越時空國界的「魔笛」以殊異風貌來到中國北京,於本月20日至23日在國家大劇院登台亮相。

眾歌唱家惺惺相惜

華裔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在此次演出飾帕米娜公主一角。她在國外已經出演過五個不同版本的《魔笛》,經驗相當豐富純熟,黃英表示,「最開始出演這個角色時,我總有種被束縛的感覺,覺得這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形象,就像在盒子裡表演一樣。當我逐漸意識到帕米娜獨立、自由的一面,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發揮的空間,學會了釋放自己,表達自己。」

劇中另一個關鍵人物夜后的飾演者是來自俄羅斯的花腔女高音凱薩琳.列欣納,她在記者發布會也先露了一手,演唱劇中經典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欲罷不能,也博得了滿堂彩。

擔任製作總監的是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出身澳門的他長年居港,此次也安排由香港歌劇院合唱團擔任舞台合唱,希望讓中國的觀眾感受一下香港的聲樂水準。難得無需登台演唱的莫華倫也表示,做幕後原來完全不比台前輕鬆,而由於劇組演員來自世界各地,所以排練時英語、德語、俄語、廣東話全都出來了,相當熱鬧。

中國埃及風混搭 旗袍羽毛齊發

《魔笛》劇中的角色多是魔幻世界中的人物,因此所以很多版本都會在角色的服裝造型以及神祕夜后的登場上做文章。此回在北京登場的最新版本也不例外,夜后的服裝華麗誇張,以妖艷的藍紫色調為主。而帕米娜公主則穿上「改良版」的紫色中式旗袍,清純優雅的風情,與媚惑的夜后相映成趣。另外,帕帕基諾、帕帕蓋娜兩個「半人半鳥」角色的服裝綴滿柔軟羽毛,做工精緻亮眼。

至於眾所期待的夜后出場,採用「上空吊落」的方式,緩緩而降。據稱是上空吊落的方式將能夠滿足國家大劇院、挪威國家歌劇院和香港歌劇院三個條件不一樣的舞台。

此回新版《魔笛》不但捨義大利文改唱德文,還將故事的發生地從埃及「移植」到了中國。視覺總監高廣健將中國三星堆文化與古埃及元素混搭。舞台布幕上印有甲骨文,士兵造型則借鑒兵馬俑的形象,甚至,一開場追趕王子的巨蟒也以「舞龍」的方式創意呈現;而當王子吹響魔笛,林中跑來的動物竟然是大頭娃娃造型的中國十二生肖。此外,注重當代概念即時尚感的藝術團隊,還特別引入時下流行的「黑光劇」理念,劇中很多動物都以「螢光造型」亮相,相信將是一次令中國歌劇觀眾們耳目一新的聽覺與視覺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