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張再元病危,校方派員到他病床前宣布:終止其聘用合同,停止提供醫療費和住房。
「張再元事件」毋寧說是一起大學的小敘事。而堂堂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竟然是並非全職聘請的「臨時工」,這顯然是更令人驚愕的事實。《北京青年報》一針見血:解剖「張再元事件」,浮出水面的其實是當前大學工具化思維下的用人機制。
在一個道德、情感與貞操日益變得廉價的時代,大學也在「麥當勞化」,為追求麥當勞式大學快速運轉程式的「可計算性」和「可預期性」,包括知名教授在內的員工,都在成為流水線上的廉價一環,也多只有著「被工具」的屬性。
在趟過漫長的充塞質疑的輿論之河後,北大的「校長推薦制」,遲來地迎到了第一位被推薦者:南師附中「學業」優秀的高三學生匡超。首位推薦者依然是「學業」優秀者,這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華商報》評論:即便只是這樣「學業」優秀的學生,北大也未必配得上。北大的精神還有此前的骨骼與氣韻嗎?還值得一代代優秀學生為之嚮往嗎?
大學應該表現出對人類價值的終極關懷,應該求真求實。可現實中大學表現出的,卻是強烈的趨利性,熱衷於和名人、明星聯姻,熱衷於給官員、富豪派發學位。它不再特立獨行,精神與內涵都在變得廉價,自然再配不上對其神往的優秀學子,更不用說只有在自由的大學空氣中,才能被接納的「偏才」、「怪才」。
武大教授被解雇,與北大「校長推薦制」的首位被推薦者遭到質疑,兩者不過都是廉價大學下的小敘事。大學為什麼走向、怎樣走向廉價,答案不難索解。如何走出廉價大學下的小敘事,是我們追問的必選項。這裡面有一種對古老「大學」內涵的景仰在,而因為其不過是老生常談,更有一種悲涼在。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