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台舉行,大陸原軍科院副院長李際均首度訪台,外界對他力排美、日介入兩岸軍事互信強硬談話留下深刻印象。李際均曾說過,他不擔心兩岸在南海和東海相互協作可能引起周邊國家過激反彈,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他還期待兩岸能做到「不戰而『和』人之兵」。
第八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十一月初在北京舉行,退役中將李際均全程參與,他在小組討論會上對兩岸形勢發表個人看法,觀點引起與會學者熱議。
由《孫子》看兩岸 以和字作總結
首先,他把《孫子兵法》的精髓「不戰而屈人之兵」,演繹於當前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他相信兩岸能化干戈為玉帛,做到「不戰而和人之兵」,一字之差,把大陸追求世界和平、內部和諧、兩岸和解的大政方針,以「和」字作總結。
李際均透露,一九八八年中國和越南在南沙交戰(三一四海戰),當時駐守太平島的國軍若能提供淡水「就更好了!」不過最終國軍「做壁上觀」。事過境遷,他認為,今後兩岸在軍事互信基礎上,相互協作,共同保衛包括南海和東海在內的中華民族固有疆域,乃天經地義。問題是,兩岸聯手必然引發周邊國家疑慮,中國強調「和諧世界」如何自圓其說,又如何面對外部反彈?
李際均說,「和諧世界」是理念也是願景,它不以退讓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代價,兩岸共同協防南海和東海,是保衛中華民族固有疆域,並非侵犯別人,如果說保衛自己,就是破壞和諧,實在說不過去。他痛批「中國威脅論」者的心態,是把別人的存在視為威脅,其本質是「威脅中國」,目的是使中國不得保衛自己。
認共同保衛固有疆域 天經地義
周邊國家聯手反彈怎辦?李際均認為,除了鼓譟,「不會引起更多反彈」。一九八八年三月中國在南沙收復七個島礁,周邊國家一陣鼓譟就過去了;一九九二年二月中國公布領海及毗鄰區法,把台灣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畫為中國所有,國內有人擔心引起日本等國不滿,公布後「又怎麼樣呢?」因此他說,兩岸要有戰略膽識和魄力。
一九九九年五月,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美軍「誤炸」,中美關係陷入緊張。李際均回憶說,當時中國向美方警告,「我們也能誤炸,且容易做到」,但中國最終選擇克制,當時若對美「誤炸」,李際均不認為美國會做出大規模報復,其判斷來自「大國之間的衝突不會升級。」
談到兩岸關係,李際均抱以高度期待。他說,馬政府上台致力改善兩岸關係,大陸希望這種關係能「長期穩定」,如果關係不穩定或發生巨大變化(如民進黨重新執政),「大陸不能不有所準備」,因為戰略規畫不能臨時起意,需長期部署與安排,以防不測。
不放棄對台動武 是應付他國威脅
對於大陸不放棄對台動武,李際均說,「主要是應付周邊國家威脅」,這種威脅是全方位的,大陸也要做全方位準備,就台灣方面而言,「主要針對台獨」。他說,兩岸之間的戰與和,不是看軍事(導彈)部署多少,而是取決於台灣奉行何種政策。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