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現有核能電廠多數座落東南沿海,為防範對岸核能電廠發生核事故,對台灣民眾造成「心理威脅」,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蔡春鴻昨表示,該會正透過管道與中國核能安全局協商,合作建立兩岸核子事故緊急通報體系,對岸已有善意回應。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日審查九十九年度核子事故緊急應變金預算案,國民黨籍立委蔣乃辛、楊瓊櫻與民進黨籍立委管碧玲等指出,大陸已有十一座核能電廠運轉發電,另有十一座興建中,規畫中的核能電廠更多達五十座,且多數座落東南沿海,對岸若發生核子事故、輻射外洩,台灣也會受波及。
蔡春鴻答詢強調,以現有核能電廠設計,即使發生嚴重核事故,影響範圍局限半徑五公里內,兩岸間有台海屏障,不會對台灣造成任何影響。但他表示,對岸核能電廠發生核子事故,對台灣雖然不會有直接危害,心理影響卻無可避免,尤其影響國人對核能安全的信心。
他指出,該會副主委謝得志日前率團到大陸訪問時,拜訪中國核能安全局,並提出兩岸共建核子事故緊急通報體系建議、建立兩岸正式核能安全管制技術交流機制。對岸官員表達樂觀其成,允諾會向「領導」表達我方提議。
與此同時,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大陸國家能源局、中國工程院等單位近日前往重慶,宣布了重慶水泵廠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的「上充泵」正式誕生。
據悉,做為安全保障的關鍵,核電站中的「上充泵」就是在核反應堆內部出現停機、高溫等意外時應急冷卻,向反應堆快速注水冷卻防止爆炸,在平時則擔當循環冷卻供水的角色。
由於此類核泵核心技術長期被先進國家壟斷,中國已建成的核電站上充泵全部靠進口,最貴時,一台高達七千萬元人民幣。大陸水泵廠上充泵研製成功消息一傳出,海外上充泵供應價立刻從人民幣三千多萬,降為一千五百萬左右。
重慶水泵廠負責人表示,研發四年時間,實驗失敗了數百次,在沒有模仿和測量國外產品情況下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將為大陸每座新建核電站節約近億元人民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