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這張面積頗大的「琅玕題名圖」一時成為佳話。當時許多曲人都在「琅玕題名圖」上頭題寫自己的詩作,包括盧前(盧冀野)先生所題的一套散曲(全文見盧前「盧前詩詞曲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239-240頁,「冀野文鈔」第4卷)。現在節錄如下:

「南商調梧桐樹」山無半壁平,水不經年淨。漂泊西南,日與嘉陵近。可喜的峽中早把歌筵定,幾外雲嵐列畫屏。翠拍紅牙,有幾個閑名姓,借琅玕寫出了流人影。

「東甌令」六么序,解三醒,唱罷南音又北聲。傳奇散套分明訂,添幾曲新時令。明朝築座納書楹,還按譜試西昆……

「大聖樂」歎仙霓徒侶凋零,說吳閶空舊恨……還憐昆戈排場冷,忍回首北平城……到如今巴渝曲調尊前聽,只雅部人間寂不聞。周郎顧也,趁良辰結社風流無盡。

「解三醒」一個是餘杭舊尹(汪寄庵),一個是鞠部昆生(倪宗揚),一個是道昇瀟灑偕文敏(仲眉夫人戊雙),一個是牛首山僧(甘貢三姑父),一個是雙柑鬥酒南郊隱(戴夷乘),一個是塞上曾陳十萬兵(範崇實),一個是歌中聖(項馨吾),一個是劉家少婦(翟貞元),一個是小葉娉婷(張充和)……

盧前這一組套曲可謂曲史上一個不可多得之作。或者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篇難得的「曲史」──其內容主要在敘述諸位曲友們在北碚周家聚集唱曲的盛況,尤其對每個人物的描寫都十分逼真。將充和描寫成「小葉娉婷」,更是神來之筆。

然而遺憾的是,那幅寶貴的「琅玕題名圖」卻在文革期間毀於抄家。更可悲的是,那個被盧前稱為「趁良辰結社風流無盡」的周仲眉先生,也在文革初被迫害而自殺身死。

1983年陳戊雙終於有機會聯絡上張充和女士。就在那年,充和將她所收藏的盧前舊稿(即盧前當年在「琅玕圖」上所題的整套散曲)抄寫成工整的楷書寄贈給戊雙。戊雙為此感慨萬千,次年即寫成一篇有關「琅玕題名圖」的回憶劄記,中有「欣蒙故人張充和自海外錄寄盧曲」諸語,以示感謝之意(錄自李甡「張充和的一幀書法和陳鸝的『琅玕圖』」第2頁。

陳戊雙比充和大九歲。她已於1999年以九十五歲高齡辭世。至於充和,她今年高齡九十七,仍健康活潑如昔,住美國康州耶魯大學附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