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一陣子同意大學入學的甄試生比例上限調整為六十%,不少人耽心弱勢家庭將更不易經由公平的教育體系翻身。吳清基部長以他是貧窮子弟出身來回應,不會因此忽略同樣是貧窮小孩的受教權,請大家放心。但教育部常常就使人無法放心,果不其然,大學甄選名額劇增七八○○人,第二類組的台大物理、材料都超過六成,未見教育部把關。

為何要提高甄試生比例?教育部並沒有完整說帖,只隱約提到是因為一些國立大學分析顯示甄試生入學後成績表現比較好。若真是這個理由,這個論點本身就是倒果為因。目前的入學制度是先甄試,甄試未錄取或不滿意者才會考指考,因此許多成績比較好的已經在甄試就錄取了。所以比較持平地說:並不是因為甄試入學,所以學習表現比較好,而是因為學習表現比較好,所以在甄試時就已經錄取了。如果把大學入學的制度顛覆一下,大家都先考指考分發,不滿意的可以用審查資料申請甄試補救,那麼結果大概就會反過來,指考錄取生的學習表現比較好。

甄試原意是考量有特殊表現的學生,鼓勵學生發展多元才能;但實行時有很大落差,第一關就是篩選學測成績,如果沒過,其他表現再好都是空談。所以仍然是考試成績掛帥,跟指考沒有太大差異。既然如此,為何要大輻增加名額,使得更多學生必須製造更多有利審查資料,變成隨時與同儕競爭?對家境不富有的孩子,沒辦法學才藝、家長沒空指導參加科展、交不出很多大學的報名費,錄取機會就受到很大限制,顯然並不公平。

增加甄試生比例會不會有其他後遺症呢?除了對貧窮小孩更不利以外,可以看出將有更多學生需要在每年四月時花更多心力去準備甄試資料,印刷業會更蓬勃;會有更多學生繳報名費及面試費,在更多學校間奔波應考,大學可以有更多收入,運輸業及旅館業也會荷包滿滿;大學老師需要犧牲更多的研究時間,去審查更多學生送來的甄試資料或進行口試;更嚴重的,預期將有更多的學生甄試錄取了,此後高三下學期課程內容的學習動機及效果都大打折扣。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國立大學,要求教育部一再增加甄試生比例呢?倒不是為了增加收入貼補學校財源,主要可能是為了學校排名。甄試生名額多,考試生名額就少;考試生名額少,最低錄取成績就會往上提,使得校系在指考的排名上昇,獲得辦學良好的假象。只是辦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於培育人才,要能發揮社會階級流動的效果,讓社經地位低但有潛力的人才能出頭天,失去這樣的理想與目的,大學還能稱為大學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