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在竹東北二高頭前溪橋下觀看釣客釣魚,發現沿竹東鎮流下的河水竟然汙濁滾滾。釣客稱,係數百公尺上游鎮上汙廢水直接排入溪中所致。釣到的魚,也不敢烹食。

很難想像,雖已進入廿一世紀,但是號稱台灣科技城,人口突破四十一萬的新竹巿,其大半自來水的供應水源,竟仍摻雜著來自上游竹東鎮,近十萬人口,日夜排放的未處理汙廢水。

長久以來,位於新竹巿頭前溪,與竹北巿及竹東鎮交界,每日可供應一、二十萬噸以上原水至第二淨水廠的隆恩堰,係新竹巿三大重要水源之一(另二處為寶一及寶二水庫)。其水源卻流經上游僅七、八公里外,擁有近十萬人口,以前為新竹縣巿第二大鎮的竹東鎮,未經處理之汙廢水排放口。大多數人對此,卻毫不知覺。

鑑於此一問題長期被忽略的嚴重性,內政部營建署耗資三億四千多萬,委託新竹縣政府發包,於民國九十六年動工興建的「新竹縣竹東水資源回收中心」(即汙廢水處理廠),甫於九十八年十月底竣工。該廠設計,初期可處理全鎮日產汙廢水約一萬五百噸。但因汙廢水主幹管工程仍未完工,次幹管及家庭管線接管率僅約五○%住戶,致使該汙水廠何時可全功能運轉,仍未確定。

換言之,在過渡時期內,四十萬新竹巿民,仍得繼續飲用夾雜著上游竹東、橫山、芎林等鄉鎮所排放之未處理汙廢水,經再處理之自來水。如遇枯水期,其原水混濁度應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