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建設土地入市,無疑有效增加房地產市場的土地供給,對緩解當前土地供應緊張的矛盾,以及打壓當前過高的房價,顯然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然而,「農地入市」後,這些土地資源最終掌控在誰的手裏非常關鍵,假如入市的農地繼續被開發商所「壟斷」,進而繼續囤積大量農地,房地產市場價格也仍在開發商的「大棒」下舞動,「農地入市」新舉只能打壓房價一時,卻難以調控房價長久。

如今,經過房地產市場的大浪淘沙,生存下來的房地產開發商均擁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他們當中,不是財大氣粗,一擲億金;就是精明強幹,經驗豐富,善於駕馭房地產市場。尤其是出於擁有土地的渴望,他們從不吝嗇手中的資金,在全國各地掀起「圈地運動」。從近來各地頻現大手筆的「地王」來看,那些地段好、價值大、有增值潛力的土地,無不掌控在房地產商的手裡。正是因為他們掌控房地產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資源,擁有房地產市場上的發言權,才使得他們在房地產市場上呼風喚雨。

推動「農地入市」切不可一攬子放開,要謹防開發商借此掀起新一輪「圈地運動」,政府必須牢牢掌控「農地入市」的主動權和發言權。否則一旦失去控制權和發言權,大量入市的農地迅速被開發商所壟斷,屆時打壓房價、調控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良好願望很可能落空,而入市的農地的價格或許也會因此「水漲船高」。

(摘錄自《長江日報》2009-11-23。原題:「導致新的『圈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