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1號北京提早一個月下雪開始,南京與安徽巢湖下了40年來最早的初雪,西安、華北的石家莊也出現前所未有的暴風雪。湖北什堰、襄樊等13個市州等地飽受暴雪摧折,直接經濟損失7484萬元人民幣。暴風雪除了往北蔓延到山東、遼寧、吉林及黑龍江等省份之外,西南的貴州雲南省份亦出現異常的雨雪。11月9日及20日,上海及成都則出現罕見的大霧。相反的,大陸的南方包括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與福建等地,卻出現大規模的旱情,呈現出北雪南旱的怪異天氣。面對著惡劣的天候,民眾不能像老祖先一樣逆來順受而不落實環保節能。學術界不能只以「地球暖化」一語帶過而不進一步認真研究中國大陸天災的真相。中國政府更不能老靠溫家寶總理上災區送暖意而不思有系統的防治災害!

中國大陸兩個多星期以來突如其來的這些凍雨,大霧、寒流及初雪,不大不小,但已經造成了38人死亡百萬人受害的災難,天然氣的批發價格每噸漲到500至700人民幣不等,漲幅超過20%,其他造成人民生活不便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亦難以估計。經濟角度而言,設若經濟改革不斷創新高,但是,一遇天災卻束手無策,無法年年降低經濟損失,則經濟改革又有何意義?

治理的角度來看,溫家寶總理和往常一樣,已經親自跑到石家莊雪災現場探視指揮,並且要求「三保」:保民生、保生產、保運輸。溫家寶總理指示,要「做好城市道路通行、供暖、供氣、供水、供電及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防止價格波動。」另外,還要「保運輸」;一遇需要時,各單位「要全力疏通道路瓶頸,確保運輸安全。」毫無疑問的,溫家寶親民愛民的風采值得肯定,上述救災大方向的提示,亦屬劍及履及的有效措施。問題是,上述措施是總結2008春節雪災經驗所得,若碰上其他災害,又將如何?溫家寶的「三保」只是治標工作,不是正本清源之治本原理。

放眼不久的將來,惡天氣的頻繁節奏恐將有增無減,為了減低生產及社會成本的損失,中國應該把「災害防治」放到「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2個5年計畫,2011-2015」)的優先議題。北京當局應該編列預算責成大學及研究機構成立「災害防治研究所」,從事「災害防治」的系統性的研究。一方面有系統的研究中國大陸未來50年可能的天災型態、性質、暨其對社會經濟的效應,另一方面則針對各式各樣的天災,模擬災難場景而建置救災標準作業守則,並培訓各級在職幹部綜理救災人力物力之能力。

再一方面,並針對民眾進行「節能減碳」的環保教育。溫家寶的「三保」只是治標工作,不是治本的原理。正本清源之道即在於培養「災害防治」的軟實力。培養防災軟實力的成本絕對比「南水北引」或「西氣東運」的耗費低,但是,災害防治軟實力的提昇稱得上是「保民生」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