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金融交流的情況,15年前是難以想像的。開發金控董事長陳木在曾向記者透露,他在財政部金融司工作時,「銀行只要發現對岸開來的任何一張信用狀,就往調查局送!」
但15年前開始,兩岸金融交流出現了契機,雖然彼此都不熟,但雙方都有「交朋友」的意願,在此情況下,由台灣銀行界支持成立的「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開始和中國人民銀行旗下的「中國金融學會」接觸,雙方達成默契,兩岸金融界以民間的形式,每年辦一次研討會,集思廣益尋找解決方案。
研討會一辦就是15年,堪稱兩岸金融界最高規格的交流,有意無意間,也撮合兩岸金融面的實質合作案。國民黨上一次執政時期,金融圈就盛行一則笑話說:「國民黨幫共產黨,發行了中國大陸第一張商業本票」。
因為大陸深圳特區的中國人民銀行,為發展貨幣市場,透過中國光大銀行出面邀約,找來了當時國民黨的華信銀行董事長林立鑫、中華票券董事長薛維忠,到深圳待了3天,介紹台灣商業本票的發行與交易情況。之後沒過多久,中國大陸第一張商業本票就在深圳問世。當時的深圳人行與台灣搭上線,就是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帶來的機緣。
這場研討會的舉辦,相當程度上扮演著兩岸金融菁英認識的觸媒,許多目前當紅的兩岸財金大員,都在此有了第一次接觸,也出現過一些針鋒相對的場面。
鮮少為人所知的是,中央銀行6A級的總裁彭淮南,就曾利用此場合,就他所熟悉的外匯市場操盤心得,對曾任人民銀行副行長、分管外匯業務的吳曉靈,給予畫龍點睛般的提醒。
吳曉靈那時跟著前人民銀行副行長邱晴(按:兩岸官員在國際場合首次碰面的亞銀年會,邱晴是當時的大陸代表,與台灣代表央行總裁張繼正交過手)來台,她參與討論熱烈,不斷就外匯管理上的問題,如外匯存底數量多寡如何決定、匯率波動的控制等,提出想法,也表示想聽聽台灣的建議。讓主持當場會議的實踐大學兼任教授周阿定,有些招架不住。
彭淮南本是坐在下面的列席人員,但一提及外匯,他以當過外匯局長、主管外匯業務副總裁的實務經驗回答,吳曉靈對彭的答案,勤做筆記,似乎聽到了讓她滿意的解釋。
爾後幾年,吳曉靈主管的人民銀行外匯政策,不斷強調「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與我央行外匯政策的精神相似,似乎也從中看到了些彭淮南的影子。 (陳駿逸)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