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無疑是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界最具國際影響力也最爭議性的反動分子身影。艾未未在二○○七年的德國文件大展上發表《童話》,他透過網路召集一○○一個普通中國人,透過種種募款,將這些中國人帶到卡塞爾,該地是格林童話的故鄉,也是前衛藝術雙年展的舉辦地。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個「童話」。

不論是《童話》或針對川震的公民調查及持續至今的向政府提問,都是艾未未進行的社會雕塑的一部分。艾未未接受中原大學建築系邀請,在二十四日及二十六日分別在中原大學、台大進行兩場座談,這也是艾未未第一次來台。

艾未未的父親是詩人艾青,文革時期被流放新疆,艾未未跟著父親到了戈壁沙漠小村落生活了十六年,十九歲那年回到北京。

「我從小是被排斥的,父親被視為社會的敵人,我很小就知道,不獨立是不可以的」,他說,「我早就知道沒有人可以依靠,也知道思考的質量決定了命運的高度,遠超過物質以及社會屬性。」

艾未未九歲時曾認真地跟父親提過一件事,他想隨村裡的牧羊人去放羊,因為村裡同齡小孩沒人像他一樣是右派的孩子。父親想了兩天,還是叫他放棄放羊的念頭。

此後在新疆的歲月,他從沒想過自己未來的願望。「在知識結構脆弱的狀況下,一個少年根本無從想像自己的未來。」

十九歲那年,回到北京,接觸了藝術,「我看到了另一個生活的可能性」。他覺得藝術好好玩,相對於生活裡頭充斥的政治,「藝術彷彿是可以獨立的領域。」

然而,成為藝術家後,他還是把藝術與政治連在一起了。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對政治批判、社會運動的實踐。

艾未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曾是星星畫會成員。他在美國就讀帕森斯學院,九○年代初回到中國,主編實驗藝術刊物,橫跨建築、設計、評論,他是中國體育館「鳥巢」的藝術顧問,也是威尼斯雙年展及德國文件大展的參與藝術家。

他的作品概念性與渲染力十足。近年也常以中國古董文物如古門、明式家具作為現成物,加以穿透、重組並賦予新的可能性。

「文化對我來說是現成品,我把它當材料,重點是你怎麼用,創造出新的意義。」艾未未說,「我不覺得歷史與我們有必然的關係,我真正在意的是,許多人對新的創造力、時代給予的新機會根本不了解,因為不了解,只好拿民族主義當遮羞布。」「我的作品意在批評,我對現實的關係更在關切,而非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