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最近強調,要尊重兩岸關係規律,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對話與談判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
在北京頻頻釋放應適時就「破解政治難題」進行思考之際,一向被視為對台政策思維較為開放的章念馳,過去曾是汪道涵倚重的重要學者,他在最新一期《中國評論》月刊發表專文時,明確主張有關敏感的兩岸政治議題,在談判時機仍不成熟之際不宜匆促提上商談議程。
章念馳認為,二○○八年的變化,影響了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從此進入相互交融與互相開放的新時期,更坦誠的對話與談判,如化學般催生巨變,將不可思議地改變兩岸的認同,將建構起新的文化、民族、身分、國家認同。
他並說,新形勢下的互動,使兩岸互不隸屬相互對立對抗的內戰雙方,消除成見實現和解,構建生命共同體。「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進程已經啟動,而且是不可遏止與逆轉的。」
不過,章念馳認為,也許轉折發生得太猛,也許需要改善的兩岸關係內容太多,也許釋放的善意太集中,也許互動節奏太快,進入和平發展期的兩岸關係令人眼花繚亂,新時期有許多新的不適應,新的矛盾永遠會不斷產生。
章念馳說,迅速改變雖是歷史必然,但似乎來得太快,昨日台獨的濁浪還掀起驚濤駭浪,今天卻已風和日麗,讓嚮往台獨者感到絕望,讓要求維持現狀者感到慌張。兩岸從「危機管理」變成「機遇管理」,讓很多人很不適應。
他說,「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必經階段,這是很長的過程,撫平歷史傷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建立新的相互認同也不是立即奏效,不可有急功好利,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
章念馳強調,兩岸機遇期稍縱即逝,要抓住馬英九可能有的三至七年執政期,讓兩岸關係奠定全新基礎。同時,要擺脫急功好利心理,要充分認識到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