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整型美容行業因此盛行,但法令規範不明確,不但病患沒有保障,連醫師也容易成為病患索賠對象,聯合醫院表示,產生糾紛主因,為醫師誇大手術療效,當病人憧憬與實際狀況有落差,有些病患即主觀認定醫師疏失要求賠償,醫師為自保也各出奇招。

「妳要侯佩岑的眼睛和林志玲的鼻子嗎?我們都可以幫妳辦到。」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整型外科主任張清峰說,會產生醫療糾紛,就是因為醫師拿明星照片吸引病患整型,還誇大手術效果,當病人憧憬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就會產生糾紛,進而成為新聞、鬧上法院。

誇大手術效果 憧憬破滅鬧上法院

張清峰表示,現在美容醫療業務過於氾濫,導致投訴案件不勝枚舉,不管是什麼醫師都可從事美容業務,包括婦產科、家醫師等,甚至還有病人告訴他,有次到藥房買藥,老闆還遊說她在藥房打肉毒桿菌。

為避免美容醫療糾紛,醫師各出奇招,張清峰說,有人甚至在診間放置錄音機或攝影機,以求自保。但他不同意這樣作法,畢竟這樣違反法令,所以他會在門診時,講清楚各種手術可能產生的後遺症,而且會延後手術時間,讓病患冷靜考慮是否決定開刀,他說「病患最好後悔,畢竟整型是不必要的手術。」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祕書洪嘉徽指出,不少微整形醫生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通常在手術前會先向病患出示衛教說明書,告知手術風險、後遺症,要求病患簽署同意書,甚至在使用材質上,例如隆乳使用的果凍矽膠、鹽水袋,也會出具使用說明書,以求自保。

醫師求自保 診間裝攝影、錄音機

不過醫改會研究員呂佳育直言,坊間不少美容診所為了做生意,多半只會向消費者描述美容手術的效果多好,忽略手術風險性的說明介紹,才會引發醫療糾紛。

洪嘉徽強調,自從採取健保給付體制,不少醫師認為自費整形「有利可圖」,造成許多非整形專科醫師紛紛投入整形美容市場,與三年前相比,整形醫師至少多了十倍以上,民眾更須謹慎注意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