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從公館捷運站水源市場出口走出,迎面而來一排人鞠躬齊喊:「歡迎參加XX、XX高中熱音社聯合迎新表演…」。原來他們都才高一,是熱音社社員,而待會要表演的場地,就在附近的一家知名live house。他們租了場地,免費邀請街頭民眾觀賞。問為什麼不在學校舉辦卻選在live house?她們回答我:「這樣才有舞台感覺啊!而且可以坐在吧台前聽喔…」。
在大學裡教流行音樂相關課程,同時也擔任熱音社指導老師,我馬上理解這些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及對表演及練習場地需求。近來又有歌唱選秀節目將目光放在創作樂團,用電視節目的形式,企圖協助樂團一圓成名夢想。這些熱切想投入音樂創作與表演的年輕人,似乎正是台灣流行音樂一向倚靠的希望。
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一向以華語流行音樂的領導地位自居,但這樣的優勢來自哪?我以為有二:一是因台灣一直有相當不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年輕音樂創作者,及音樂表演、製作人才。二是,這也來自於台灣市場裡挑剔的聽眾/消費者,有著相較於其它華語流行音樂市場,更為自由前衛、領導潮流的口味。不少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語等地的華語創作人才或歌手,不僅以來台北發展為試金石,也以台灣市場作為立足華語市場的跳板。但優勢能一直維持嗎?年輕人才培育、深耕音樂文化資本/教育累積,便非常關鍵。
以創意產業政策聞名的英國,文化部推動的「創意英國」政策中,開宗明義便指出,「人才」(talent),才是創意產業/知識經濟、及更有活力及創意生活的核心。因此,協助年輕/青少年人才的培育及發展,便是首要之務。他們的作法便是重點式地,設立在地練團室,免費讓青少年使用、並媒合專業的唱片公司、錄音室、展演事業與各地方政府合作,獲得一定的政府補助,讓業餘者/青少年學生有機會去實習、承接工作,並協助他們未來從事相關行業。
如果從台灣熱音社學生需求看,政府其實可向學生創意看齊,由「點」的布局作起。補助各地方live house,樂器行/練團室、錄音室…等業者,在非營業時間,低價或免費租借給學生樂團或業餘樂團,進行表演及練習。而這些練習者,其實也都是相關業者未來的潛在消費者,對雙方而言都是雙贏。而「點」的設立,也可因應各地方音樂文化及特色的差異,靈活運用或重點發展。
另外,「線」的長期鋪展,也非常重要。政府可多利用台灣資深的流行音樂人才,比如補助各級學校,邀請或聘用流行音樂界資深創作者、製作人、熟知音樂界及音樂演變的音樂工作者,樂評、DJ及樂手…等,到校園教授一定時數的台灣流行音樂史,及流行音樂的相關知識,或協助基本的器樂教授。並可搭配扶助自由音樂工作者組成工會,媒合他們從事音樂教育。這樣作法,相信都能更有系統保存也傳遞音樂與我們的社會、文化歷史相關素養及知識,同時也能善用及照顧台灣流行音樂人才。
適逢台北市政府投資三十五億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預期可帶來炫目建築及可觀的觀光效益。然而從這些高中生的臉上,筆者以為,政府在大手筆的大型音樂中心的興建外,應再積極促成關於「人才」及「觀眾/聽眾」的養成,而這些投資的總合恐怕都遠小於興建單一的流行音樂中心。或許,炫目的流行音樂文化中心,在接合歷史及未來的人才,有布「線」的及布「點」的搭配下,才能真的可長可久地,「動」起來!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