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吳揆大談民怨之餘,政務委員尹啟銘亦以其至便利超商買報紙咖啡時,「車子才不過停在黃線三分鐘,出來就被拖吊!」的經驗,表達對民怨的感受。平心而論,吳揆所提出「除弊興利、消除民怨」的政府施政方向,是應肯定的;但若將其等同於「庶民經濟」概念時,卻又讓人難以捉摸其內涵;若再引證於尹政務委員的「民怨」經驗,則吳揆的「庶民經濟」反倒成為了一種「媚民經濟」。
首先,就尹政務委員所言及自身的「民怨」經驗來看,實不知尹政務委員「怨」在何處?尹政務委員難道不知道黃線停車係為臨時停車,而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臨時停車定義係指車輛因上、下人客、裝卸物品,其引擎未熄火,停止時間未滿三分鐘,保持立即行駛之狀態。」是以,尹政務委員自身違法在先,車子被拖吊有何「怨」可言?
尹政務委員將此一經驗界定為「民怨」,則對那些依法行政、執行公務的人員不啻為一大打擊。況且,所謂「庶民經濟」至少應當先在遵守法令與依法行政的框架內,再進一步討論是否應當「法律鬆綁」以服務民眾。尹政務委員若再讓其鑑於此一「民怨」經驗,引導政府「庶民經濟」的行政走向,則發展出一種「媚民經濟」,應可在預料之中。
其次,當吳揆上任之初,提出「庶民經濟」時,是個空洞概念,未見實質內涵說明,主要是做為「專業經濟」對立概念,目的是和前行政院長劉兆玄「遠離民眾,不知百姓疾苦的「博士內閣」切割。之後,也未見行政團隊對「庶民經濟」概念提出一套涵蓋理念、願景、長中短期施政計畫的完整論述。正因缺乏此完整論述,才會讓吳揆於上開會議結束前,責成每部會月底前提出三到五個「令人驚奇」、「符合全民期待」,足以打造旗艦計畫的方案,以填補論述的不足及尋找「庶民經濟」得以開展的可行方向。
坦言之,吳揆此一做法,實係捨本逐末。試問,何以政府各部會無法提出讓吳揆「驚豔」或「驚奇」行動方案呢?道理很簡單,「庶民經濟」本身就是空概念,根本沒人能具體掌握吳揆所謂「庶民經濟」理念願景、開展主軸及執行方向,又如何擘畫長中短期計畫呢?
此刻,不僅是庶民經濟,還出現了庶民行政、庶民美學、及庶民文化等概念,「庶民」已成很夯的流行語言,但內容卻是極其空洞的詞藻與概念堆砌。解決此一困境最好的方法,還是回過頭來,重新召開行政團隊的施政理念與願景會議,提出一套完整論述,不要讓各部會流於空轉,才是正道。(作者為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