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金融集團(AIG)子公司南山人壽標售案峰迴路轉,原先得標的香港中策集團日前與中信金控簽訂合作備忘錄,將南山人壽三成股權賣給中信金,中策則取得中信金九.九五%股權,這項戲劇化轉變使得兩家敵對競爭者瞬間變成親家。兩岸簽定金融MOU之後,這項牽涉兩岸三地數百億資金的龐大購併案,攸關四百多萬保戶權益,金管會當然要做好把關的工作。

媒體報導,博智金控今年四月才倉卒成立,其在香港上市的母公司中策集團則借殼、炒股傳聞不斷,而且兩者均無經營保險業的經驗。十一月十日中策在香港證交所恢復交易,股價隨即狂飆,短短二個月市值大漲了五倍,大股東們個個賺翻了。不料,贏家竟在得標一個月後即把股權轉讓給輸家,這項表面上「共創雙贏」的合作案,卻令四百萬保戶忐忑不安。金管會在審核這項金融史上最大的壽險公司購併案,最好先釐清各項疑點,以昭公信。

首先,南山人壽標售案究竟是誰得標,誰取得經營權?最新發展是,中信金未來將把南山人壽納入子公司,並掌握實質經營權,等於迂迴轉進取得標案。外界不解的是,當初中信金出價高於中策,AIG捨中信金而選擇毫無保險業經驗的中策,如今中策在尚未取得金管會核准前,即轉售三成股權給中信金,已違反了先前提出的投資計畫。

其次,誠信是金融業最重要的經營原則。對南山的保戶而言,當然希望新買家長期經營,而非藉機炒股牟利。金管會主委陳冲曾表示,私募基金若要買下南山人壽,必須長期經營,至少七年以上。中策集團尚未取得經營權就急著轉賣股權給中信金,這樣的「變臉」行為未免太快,完全失去誠信,也沒有把主管機關放在眼裡。

中策與中信金策略聯盟,的確很有創意,不過,這種作法如果成為常態,後遺症非常大。試想,中策集團在尚未獲金管會核准前,即把南山人壽股權轉賣第三者,如果這個模式可行,那是否意味著未來的金融標售案,競標者都可以如法炮製?中策在購併案尚未核准前即緊急賣股,將來若獲得核准,更可以毫無顧忌再轉賣一手。如此一來,金融市場豈不天下大亂?金融秩序亦將蕩然無存。

第三,中策集團有責任就股東結構交代清楚。這項跨國購併案總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攸關四百多萬保戶權益,中策日前向經濟部投審會遞件,竟連最基本的股東結構都交代不清,因此被退件。試問,這麼龐大的跨國購併案,買家不必向賣方及保戶們清楚交代股東結構嗎?此外,中策將以每股新台幣十七.七四元,總計二○八億元,取得中信金九.九五%的股權,恰巧低於金管會審查的門檻,外界亦解讀中策有意回避金管會對大股東適格性的審查。

投資人很清楚,華爾街投資銀行與私募基金向來最擅長運用財務槓桿,大玩套利遊戲。不過,這波金融海嘯讓許多投資銀行與私募基金紛紛栽了跟頭。金融海嘯過後,歐美各國政府充分體會加強金融監理的必要性。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業者,既然出事後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那麼事前的監理更加重要。金融監理機關唯有嚴格要求金融業者充分揭露資訊,才能降低納稅人的風險。

中策集團與中信金控的策略聯盟,將使得台灣金融版圖大洗牌。中信金若成功把南山人壽納為子公司,若以股東權益計,將成為第一大上市金控。這次南山淪落到被拍賣的命運,主要是被母公司AIG拖累。當初AIG會走到被紓困的地步,主要就是一味追求高報酬與擴張版圖,卻忽視了最基本的風險管理。因此,金融海嘯後,金融業者急忙擴展版圖之際,更有責任充分揭露資訊,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面對這項世紀標售案,金管會基於維護四百萬保戶權益與維持國內金融秩序,當然要採高標準從嚴審核。南山的保戶或許無法選擇未來的買主,不過,他們有權要求金管會嚴格把關,為他們篩選一個專業又有社會責任的經營者,這也是金管會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