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對外透露,國土資源部將在浙江開展農村土地整理改革試點。最快2010年元旦起,浙江將在全省範圍內推廣農村集體建設土地入市。該報導引發各界熱烈討論,擔心農地入市後獲利者並非農民而是開發商,而國土部也否認有此一政策。
據了解,浙江省省國土廳已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整理改革試點的通知》,在全省範圍推廣「嘉興模式」(農民可將住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的措施;以住宅基地換錢,轉換生活方式。)據悉,這種模式和實驗也獲國土部、國務院研究中心等高度關注,並有望成其他省分的模範,有關單位也表示,農地入市有助抑制房價。
除了浙江,包括瀋陽在內的許多地方農民也期待農地入市。瀋陽市一名農業經理王立學說,他們村裡目前擁有包括住宅基地在內的集體所有農地3000餘畝,但全村2500名農民只有不足200人從事生產,菜田多已荒置。眼看周邊一些國有地蓋工廠和高樓大廈,他們只有眼饞的分。王立學表示,看到農地可能入市,農民都很高興,他們期盼農地能夠自主,希望這個政策能提高收入。
學者憂心 恐成炒房標的
而對於農地入市,瀋陽農業大學教授戴蓬軍感到憂慮,他說,目前農地入市缺乏法律和制度支持,農地如果能健康流轉是好事,但這種短期行為對農村和農民帶來的影響卻是長遠的,農地入市牽扯的問題很複雜,流轉過程中怎樣切實保護好農村的基礎設施、住宅基地等利益不受侵害最重要。
但是,戴蓬軍表示,眾所周知,由於城市房價高漲,開發商在城市已經拿不到地,對農地覬覦已久,如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將使更多農地用做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吸引更多資本投資農村,使農地充分發揮土地經營作用。但現在主要問題是,法律不允許,現行的《土地管理法》不允許農地直接用於房地產開發。
無法抑制房價 問題更多
長期研究大陸問題的台灣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黃德北也認為,大陸實行農地集體所有,就代表想要自由買賣須經過集體商議,因為土地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不過,目前各地政府策略似乎有所調整,許多農民開始自由買賣土地。
但是,他強調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陸貧富差距很大,貧窮的農民為了周轉現金往往賤價出售自己的土地,拋售後卻被房地產廠商拿來炒作高價商品房,或出現房地產商圈地的行為,最後農民的錢花完,連土地都失去了。目前最多此類糾紛的就是珠江三角洲開發區。
黃德北認為大陸若實行農地入市,不僅無法抑制房價,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恐怕更多。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