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是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歷史文化街區,即使不買東西,也是品味京城氣氛的好地方。
對於觀光客來說,琉璃廠也許不是最好玩的地方,但是它卻是我認為最有意思、保存最好的歷史文化街區。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一條東西向的街道,西至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全長八百公尺左右。1927年北京新開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被切成兩段,分成如今的琉璃廠東街和琉璃廠西街。
元 朝燒瓦官窯 因此得名
遼代時,這一帶還是北京郊區,當時叫做「海王村」。元朝在這裡開設燒製琉璃瓦的官窯;明代初年建設紫禁城時,因為修建宮殿需要大量琉璃瓦,於是擴大了官窯的規模,成為當時工部下屬的五大廠之一,「琉璃廠」的名字也就從那時候流傳下來。
明嘉靖32年北京修建外城之後,琉璃廠被包到外城裡面,於是琉璃窯遷移到門頭溝附近,但是「琉璃廠」的地名卻保留下來。
由於清朝入關之後,順治皇帝下詔規定「滿漢分居」,漢人被迫遷到內城之外,包括漢族官員也不例外,而漢族官員為了趕早朝方便,大多住在宣武門外到前門外一帶,四庫全書總撰官紀曉嵐故居就在這附近;後來各省會館大多設在這一帶,進京應考的各地生員也在這裡出入,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自然形成了販賣文房四寶、善本古籍、骨董文玩的市集,也就是今天的琉璃廠。
琉璃廠從清朝以來就是中國最主要的骨董文玩與圖書市場,不僅擁有許多著名的骨董商,例如著名的古玩店「博古齋」、精於印石的「德寶齋」、以墨汁聞名的「一得閣」、專營紙張,兼售名家書畫的「榮寶齋」,以及清末民初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等。
毛 公鼎 當年在此求售
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鎮館之寶「毛公鼎」當年就曾經在琉璃廠求售。根據記載,道光末年,陝西岐山周原出土一只銅鼎。咸豐二年陝西古玩商蘇億年將這隻鼎運來北京琉璃廠求售。最早見到這只鼎的,就是德寶齋劉振卿和博古齋祝錫元。
劉振卿請翰林院編修陳介祺鑒定,確定它是西周初期成王時鑄造的鼎,鼎上銘文是說成王冊封武王之弟毛公的事,因此把這只鼎叫做毛公鼎,毫無疑問這是價值連城的國寶,於是陳介祺花了三年俸祿收購這只鼎。
陳介祺去世後,端方知道陳介祺子孫收藏著毛公鼎,藉口要給皇上送禮,以二萬兩銀子強買。端方死後,其子女將毛公鼎抵押在天津道勝銀行,最後北洋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用兩萬元贖回了毛公鼎。抗戰期間,葉恭綽遠走香港,毛公鼎淪落上海,抗戰勝利後歸還南京政府,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今天的琉璃廠除了榮寶齋、中國書店、一得閣等少數老字號仍然存在之外,大多數著名的老店都已經名存實亡,許多店鋪都分租給幾個不同的個體戶;但是經營業態仍然維持著過去以文房四寶,骨董文玩為主的面貌,只是增加了不少仿古作舊的工藝品。
民 間故宮榮寶齋 收藏豐富
仍然存在的少數老店之中,清同治年間創業的「一得閣」是中國墨汁製造的創始者,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至今仍然在琉璃廠營業,並且還是以墨汁聞名。據說清朝同治年間,安徽人謝松岱進京趕考,不幸名落孫山,他覺得應考時研墨實在太費時間,於是設想如果能製出墨汁直接書寫,不是既省時又省力?經過多次試驗,終於製成了與墨錠效果相同的墨汁,從此在琉璃廠占有一席之地。
(文轉B4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