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使得瓷器口意外地再度繁榮,至今成為遊客重溫老重慶陪都舊夢之地。
瓷器口」是個不錯的歷史文化街區,但是前途未卜!因為對瓷器口古鎮的擴建工程正在進行,五年後的瓷器口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雖然官方說法認為瓷器口古鎮興起於宋朝,但是我認為這對現在的瓷器口一點也不重要,因為瓷器口並沒有宋朝遺跡,它所保留的是抗戰時期重慶近郊小城的面貌。
抗 戰時期 重慶近郊面貌
位於重慶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瓷器口古鎮,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距繁華的主城區僅3公里。據說瓷器口原名白岩場,小城始建於始於宋朝咸平年間,甚至有「先有瓷器口,後有重慶市」的說法。明朝時期瓷器口因為嘉陵江航運之利而成為繁華的商業碼頭,號稱「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當地更傳說明朝初年靖難之變,明惠帝朱允炆潛逃出京,就隱身在瓷器口寶輪寺削髮為僧,所以白岩場也稱為「龍隱鎮」。清朝初年,當地因為生產並轉運瓷器,所以被稱為「瓷器口」。1998年被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歷史街區」,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瓷器口古鎮至今保存了清末民初沿山坡而建的小鎮格局以及石板路面,同時也擁有不少大約建於同時期的老房子;古鎮裡古樸的石板路與竹木結構民居搭配和諧;沿街鋪面大多數為一進三間的傳統格局,鋪面後房是商賈大戶的居所,一般為四合院,裝飾精巧華麗。
文 化名人寓居 躲避空襲
抗戰時期瓷器口是後方民眾躲空襲的疏散地,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愷、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都曾經在此寓居;著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也曾經在鎮上的小學裡讀書。
由於抗戰時期躲避空襲的人群湧入,意外使得瓷器口再度繁榮,當時的政壇大老林森稱它是「小重慶」。瓷器口八年抗戰時期的面貌至今並沒有多大改變,成為遊客重溫老重慶陪都舊夢的傳統歷史街區。
瓷器口的優點是它並沒有完全商業化,當地還有許多居民居住,仍然保有山城的生活習慣,可惜的是一般遊客來到瓷器口只逛最熱鬧的三條街,正街、橫街與美食街,只占瓷器口一隅的這三條街上,幾乎都是為了觀光客開設的特產商店,雖然熱鬧卻沒有多少傳統生活氣氛。如果能夠多走幾步,爬上古老的階梯,深入瓷器口的腹地的小巷子走走,你將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瓷器口。
深 入小巷 發掘陪都舊夢
這一次瓷器口的擴建,據說是因為目前開發的面積有限,容納不了與日俱增的各方遊客,預計五到十年之內,磁器口的面積將擴增六倍,擴增的部份將遷移原有住戶,然後興建一批仿古建築。不知道五年之後的瓷器口還是瓷器口,或者變成另一個上海新天地。總之想體驗一下老重慶風情,還是趕快吧!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