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是活生生的老石庫門住宅,樓下是創意商店、小型畫廊,樓上仍是住家。

田子坊談不上多長的歷史,不過它的歷史應該分成兩個階段。

當 年大雜院 嘈雜富生機

田子坊位於上海打浦橋地區的康泰路210弄,這個地區是過去上海的石庫門住宅區,本來也不叫田子坊;1930年代住在這裡的有醫師、畫家、高級海員、洋行職員等,大約等於今天的白領階層,應該是個還不錯的住宅區。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田子坊的石庫門建築全部收歸國有,再由各單位統一分配,所以很多原本一戶的房子住進了五、六戶;1970年代又分配了一批住戶進來,過多的人口使得居住條件變得相當惡劣,也造成了今天田子坊地區嘈雜、熱鬧又充滿生機大雜院似的景觀。

1998年,陳逸飛選中了泰康路210弄兩個工廠800平方公尺的老廠房,租下來作為自己的工作室。2001年,為陳逸飛打點工作室的吳梅森成立公司,把老廠房全部租下來,再分租給想遷入的藝術家們;鼎盛時期這裡聚集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家小型公司,從事繪畫、陶藝、設計、雕刻、攝影等「文化創意產業」。

改 建工作室 風格大不同

廠房改成的工作室經過藝術的修飾,呈現不同的風格;陳逸飛的工作室古樸凝重。攝影家爾冬強的工作室表現後工業革命時期的痕跡。美國陶藝家傑米開設的陶藝工作室,引來無數的老外在這裏學習捏陶。香港著名陶藝家鄭禕開設「樂天陶藝館」,經常舉行國際陶藝界的交流。

隨著210弄愈來愈熱鬧,藝術圈的人來了、附庸風雅的人來了、尋找新奇的遊客也來了,反而是上海人一般不太知道這個地方。2004年藝術家黃永玉來這裡遊玩,給它取了個名字「田子坊」,從此這一塊弄堂才有了這個名稱。

不料同一年,田子坊和莫干山路50號同時面臨廠房拆遷問題,藝術家們向市政府提出:應該在保留城市文化的基礎上給老廠房、老住宅開拓新的發展方向,於是田子坊和莫干山路50號的老廠房同時獲得保留。田子坊開始允許商鋪入駐,當時部分居民出租自家住宅供商家經營藝術商品,210弄本身就出現了十幾家個性商店,並且很快蔓延到了248弄。這兩年田子坊快速發展,人潮所到之處,巷弄裡散布著咖啡座、餐廳、酒吧的露天坐椅,儼然另一個「新天地」。

新 舊中西 雅俗在此交會

但是田子坊不同於新天地的是它活生生的藝術與生活氣息,新天地只是個披著石庫門外衣的餐飲購物中心,而田子坊目前還活的、三層樓的老石庫門住宅,樓下是各式各樣的創意商店、小型畫廊,樓上仍然是住家;巷弄邊咖啡座的老外,上街蹓達的老先生,提著菜籃經過的婦女;新與舊、中國與西方、虛無飄渺與柴米油鹽在這裏交會、碰撞,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張力。

可惜夜晚的田子坊毫不意外地變成另一個沒有特色的酒吧街!噪音、汙染嚴重干擾當地居民的生活起居。個人認為遊覽田子坊最好的時間是悠閒的下午,晚上?我寧可去欣賞外灘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