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場景。一些與高層關係良好的泛藍學者在「兩岸一甲子」會議中主張兩岸最好只談「九二共識」並淡化一中,且表示「統一」只是一個選項。大陸社科院台研所余克禮所長當場表示說「民進黨反對一中,結果現在連國民黨朋友都提出異議,我有點吃驚!」

余所長其實不必吃驚,國民黨從李登輝開始早就已經不是「中國國民黨」了。「一個中國」在現在的執政者心中,只是一個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概念。2008年後,「九二共識」已從「一中各表」的內涵逐漸緩慢滑向「不表一中」。北京如果不能看清這個趨勢,可能還會繼續吃驚。

不當麻煩製造者是基本智慧

一個場景。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山會報主動表示,目前美中台三角關係,是60年來最好的時刻。馬英九不必如此自我感覺良好,北京與華府的友好是基於雙方實力與戰略的需要,不像陳水扁一樣做個「麻煩製造者」是台灣應有的基本智慧,但是這值得吹噓嗎?兩岸關係的改善,台灣只做到一點,就是「不獨」,而北京為了政經目的,配合馬政府的需要,不斷釋出善意與政策,這也可以算是馬政府的功勞嗎?

迴避一中台灣將失去發言權

說實在的,馬政府迄今為止,還在利用陳水扁政府的遺產賺取政治利益。相較於陳水扁的胡搞,馬英九的「無為」好像成了值得讚許的行為,但利用「不獨」來賺取利益的時間能夠撐多久?

大陸學者從去年520對馬英九的充滿期待,已經逐漸認清馬的人格特質、行政能力與政治願景,也逐漸明瞭到馬沒有意願在2012年前進行政治協商。但是北京仍願意看重國民黨,原因自然包括北京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北京的對台戰略。

「和平發展」四字,發展是目標、和平是手段。北京發展過程中,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馬英九的「不獨」完全符合北京的戰略要求,馬政府對政治協商問題的「不作為」並不違反北京的最高戰略目標。如果做一個類比,北京目前正在練功,不受干擾的和平環境是必要的,等到「九陽神功」或「吸星大法」練成後,北京自然取得更大的發言權。

馬政府在兩岸政治關係上的「無為」,等於是把頭埋進砂子,不管國際與兩岸權力環境的快速巨變,這會把台灣帶進困境,即如果北京愈壯大,台北未來的空間就愈小。台北把安全寄望在美國身上,透過不斷的軍購與表態,希望美國能夠以一個「忠誠的扈從者」來看待台灣。不過,如果認真看待近50年美國如何處理台美關係的歷史,再檢視一下國際關係的權力運作本質,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台灣還是用冷戰時期的思維,把自己的前途放在美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的手上,自認「美國不會出賣台灣」。

兩岸目前一大一小,很難想像,小的一方對於自己的前途是採取未定論(不統、不獨),而沒有一套完整的論述。坦白地說,這種「得過且過、能混就混」的態度,說得好聽一點是為了選票,其實是早已經失去了面對「一個中國」的靈魂、氣魄與格局。

三年後兩岸差距將更加拉大

馬政府必須思考,到了2012年後,兩岸對比更加傾斜,第二任期的跛腳可能,北京新權力機構的保守,台灣在兩岸政治協商上的籌碼更少。

這幾年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難得機遇期,胡錦濤已展現出極大的格局,願意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的問題,馬政府必須認識到,「一個中國」是不可能迴避的,與其「不表一中」,不如思考兩岸如何「一中同表」,找到一個合理的兩岸定位,抓緊時機,為未來兩岸政治關係奠定基礎,這才是有利於台灣的正途。(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