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生來台的政策,引發廣泛爭議。支持一方認為,此舉將促進兩岸交流互動、提升本地學生競爭力,紓緩「少子高齡化」社會中高等教育招生不足的窘境。反對一方則主張,除將進一步將台灣「鎖進」對岸,更會排擠本地教育資源與就業市場、影響課堂教學甚至混淆國家認同。這些論爭大致沿續藍綠政治對抗中對「中國政策」的想像與策略差異,壁壘分明,難以溝通妥協。如果我們願意借鏡香港的經驗,或許將可開拓較務實的辯論空間。

香港高教積極推動國際化

引援香港的經驗,並非在政治上類比台灣與香港的地位與處境。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大學排名,除了採取面向全球的運作與師資招聘策略,在招生上也取巧地將陸生視之為「非本地學生」,藉此提升國際學生的比例。除了積極發放獎學金爭取中國頂尖高校的高材生外,也開放自費生報讀大學與研究所課程。陸生帶來的可能影響計有:

一、稀釋教育資源,包括獎學金的競爭、學校宿舍分配、錄取名額的比例等。其中,尤其以宿舍問題引發最大爭議,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在生活適應與學校行政上勢必帶來極其負面的效應。

二、衝擊勞動力市場。鑑於自由的學風,以及大部分全英語的教學環境,許多陸生僅將香港視為海外留學的跳板,待在歐美國家進一步取得文憑後,或是「海歸」中國,或是返港謀取職位。由於香港較為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與薪資水準,也有陸生在畢業後累積(含求學期間)連續七年的居留,以取得永久居民資格。

由於個人意願與語言限制(粵語)等因素陸生留港卻未必容易,依據非正式的調查,僅有三成左右陸生會進入本地市場,迄今未見明顯拉低當地的工資水準,因此衝擊雖有,但是不應誇大。

價值觀差異容易產生衝突

三、認同衝突。可以肯定地說,陸生的政治價值認同乃至國族認同,與香港學生即使不是截然不同,亦有明顯可見的差異,有時亦影響兩地學生的日常交往、生活適應與學術討論等互動。特別當討論到「六四」、「一黨專政」、「民主化」、「台獨」等敏感議題時,雙方的衝突往往是激烈的。陸生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似不會因受過高等教育而有差異,反映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不易動搖的價值觀,透過互動交流而增進彼此了解因此很重要,但是不應低估可能的價值衝突。

四、同儕效應。陸生會刺激本地學生更用功嗎?答案恐怕是分歧的。一方面部分陸生的積極態度固然獲得讚許,但是另一方面似如同華人的普遍習性一般,他們往往容易形成小團體,由於語言、價值觀與地域等差異,似難以融入當地的學生生活中。大部分的本地學生,除了競爭獎學金的需要,也未見學習風氣的明顯改變;反而容易在宿舍、社團、人際交往等生活中時有衝突,彼此存在頗顯著的日常社群距離。

開放陸生來台確實有可能減輕台灣高等院校的招生壓力,然而千萬不要誇大在缺乏獎學金、打工機會、宿舍等條件下的吸引力。我們須站在更務實角度去思考各方面的中、長期衝擊與影響,而不致落入一廂情願或「恐共」情緒中。